400块钱3小时无限次快餐-500块上门4个小时电话号码,可约可空降平台游客登录,约附近100米100块钱4小时

印江实施稻田种养新“粮计”实现钱粮双增收—— 装满“米袋子” 鼓实“钱袋子”
2022/04/13    来源:铜仁日报     点击:514   

4月6日,印江自治县板溪镇大坪村“稻耳轮作”基地,黑木耳种植大户任强望着眼前的丰收喜景,心头却在谋划今年水稻种植大计:“‘钱袋子’鼓起来了,还要把‘米袋子’也装满!”

食用菌是印江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已成为助农增收的重要“法宝”。2016年,任强流转10余亩粮田发展黑木耳产业,每年的收入就不下30万元。

食用菌产业见效快、产出大、效益好,农民将大量粮田改成菌田,经济效益提升了,却疏忽了粮食生产。特别是每年采收完黑木耳,菌田便成了“闲田”,菌农也成了“闲农”。

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广大农村把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作为重点,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现象较为严重。

为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印江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探索耕地轮作、间作套种、种养结合等立体共生循环种养“粮法粮计”。

该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为指导、以技术为依托,充分利用低洼田、撂荒田、低产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稻油轮作”“稻耳轮作”“稻渔综合种养”等,实现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两不误。

“稻耳轮作”便是“水稻+黑木耳”的轮作方法。据了解,每年9月黑木耳菌棒下田,一直要采摘到次年4月底。而4月至9月,正好可进行水稻插秧、田间管理和收割。

任强租种的10多亩菌田,通过“稻耳轮作”每年能产稻谷上万斤,增收上万元。这不仅提高了土地使用率,更确保了粮食稳定生产,也让菌农进一步增加了收入。

印江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明旺介绍,探索建立稻油、稻耳轮作及稻渔综合养殖,确保了全年稻田不荒芜,达到“稳粮增油扩耳、钱粮油一田多收”目的,真正让“闲田”变“宝田”。

轮作之法,不止在于助农增收,还有诸多好处:“稻耳轮作”通过废菌棒、稻草还田等,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缓解土壤板结和沙化,减少化肥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从而增加稻谷产量,提高稻谷品质。

同时,在种植完稻谷的田里进行黑木耳种植,不仅可以减少病虫害及杂菌污染,更能提升黑木耳的产量,有效解决重地种植黑木耳产量的问题。

而通过“稻油轮作”,则能优化土壤的团粒结构、改善土壤生态,还能降低稻田螟虫的越冬基数,有效减少来年病虫害的发生率。不仅如此,每年3月油菜花开,可吸引游客观光旅游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印江实施稻田种养新“粮计”,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山区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开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新局面。

在印江峨岭街道张家村的“稻+蛙”综合种养基地,正在指导群众培育蛙苗的铜仁梦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孟华说:去年测产结果为:稻谷亩产880斤,黑斑蛙亩产2000斤,而每斤谷子的销售价为11元,每斤黑斑蛙的价格为27.5元。

黑斑蛙亩产值高达5.5万元,水稻亩产值也有近万元,这比传统种植的水稻价格就高出近10倍。

孟华告诉记者,主要原因是稻蛙共生能有效改善土壤通透性,控制水稻病虫草害发生,产生大量有机肥,从而减少了化肥、农药等使用量,使得产出的稻谷真正绿色无污染,备受消费者青睐,既凸显生态效益,更收获了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通过稻油、稻耳轮作及稻渔综合养殖等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拓宽了收入渠道。该县还通过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土地流转有租金、入股分红有红金、进园务工有薪金、共办产业有佣金、创办产业有酬金,真正实现一有多产、一地生五金。

据介绍,印江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原则,今年计划发展稻油轮作2万亩、稻耳轮作1100亩、稻渔综合养殖5.6万余亩。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