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口县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充分依托梵净山自然资源优势,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县域主导产业之一来抓,全县呈现出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
强化组织保障 狠抓工作落实
该县坚持把中药材产业纳入全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导产业”,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点工作任务和“富民工程”来抓。成立了以县政协主要负责人任专班组长的县林下经济(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全面负责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督促检查,并将中药材产业发展与乡镇工作绩效目标考核挂钩。各乡镇(街道)同步成立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由党委(党工委)主要负责人或政府(办事处)主要负责人主抓,明确至少1-2名工作人员,负责对辖区内中药材种植管理指导服务。
该县签约引进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制药有限公司在民和镇何坝村建箭叶2号育种育苗基地430余亩,在民和镇龙兴村建柔毛淫羊藿育种基地200余亩,在官和乡新田村建箭叶2号林下高产示范种植基地400余亩,初步形成了淫羊藿从标准化育种、育苗到示范种植全链生产体系。全县中药材总面积达4万余亩,其中:林地套种4500余亩,人均务工增收5000元以上,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人口就业问题,使项目区农户不出外打工就能产生稳定收入,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带动作用。
优化制度保障 做好金融扶持
该县相继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对照相关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发展规模化、订单式中药材产业。县委、县政府还要求县级建立半年一调度、一年一考核工作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作推进情况,县委书记、县长还定期、不定期听取汇报,坚持把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作为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专技人员年度评优、职称评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该县还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债券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和省级农业现代化产业基金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先后投资建设了中药材标准化育苗大棚、钢架大棚、机耕道、产业路、喷灌系统等生产设施。同时,县政府还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资金支持以中药材为主的林下经济发展。从中央及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中解决中药材产业经营主体贴息资金。整合国家储备林、树种结构调整和低产林改造等林业改革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林下中药材基地建设,建立产业发展资金有偿使用模式和机制,从根本上打破了企业使用国家资金无偿、无责、低效,甚至无效问题,同时鼓励金融性银行机构创新金融模式和产品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
科技服务产业 创新引领发展
为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提升生产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把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县与浙江大学、贵州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省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合作,通过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推进院校技术成果转化与企业产品市场的深度合作,重点在具有强劲市场竞争力和较大市场潜力的中药材单品规?;?、产品化与药品化开展技术集成研究、产品研发生产、批文申报及市场拓展,让现代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促进全县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
大力推行“县级领导+技术队伍+乡镇干部+经营主体”驻点负责工作机制,每月到点进行技术指导1-2次,宣传中药材种植知识、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规范化种植、科学施肥、中耕除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目前,该县已生产出铁皮石斛挂面、黄精茶、黄精面条及养生“妙茶”(代用茶)系列产品。铁皮石斛挂面已经进入东西部协作电商销售平台和茅台集团带货销售渠道,贵州苗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攻缬草全产业链开发15年,已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已受理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1项,注册商标3个(“小眠羊”“夜郎村”“山里郎”)。
据介绍,该县力争到2025年,全县集采种、育苗、标准化种植、中药材加工等综合产值达1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