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坚持把稳岗就业作为“守底线、增收入”的关键之举,探索“三个精准”路径,提升脱贫人口就业增收实效。
线上线下联动,以精准监测确保应就尽就
线上建立台账,融合国家和省大数据平台,完善就业监测信息系统,动态监测,省市县乡村五级数据及时共享,实现就业监测“数字化”。
线下建立乡村两级乡村振兴工作站、村“两委”、驻村第一书记、信息员“四位一体”的监测队伍,覆盖全县,实现就业监测“网格化”。
通过协同联动,及时精准掌握全县脱贫劳动力就业信息,为确保“劳者有其岗”打牢基础。
扩容提能并举,以精准帮扶实现拓岗增收
多渠道抓好对接,推动脱贫劳动力既稳岗位、又增收入。
积极对接长三角、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畅通外出就业渠道。同时,通过“产业带动一批、项目吸纳一批、帮扶车间安排一批、公益岗位兜底一批”等,搭好就地就近就业载体。今年全县脱贫劳动力就业19.05万人,就业规模比上年增加1.3万人,增幅3.3%。发展就业帮扶车间20个,吸纳脱贫人口1260人,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2582人。
抓好培训对接。打造“松桃技能培训”品牌,坚持定点办班、流动办班、联合办班相结合,促进市场需求、培训意愿、重点企业“三对接”,实现技能培训后100%对接单位推荐就业。
推动实施就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育“松桃工匠”“松桃刺绣”等一批特色劳务品牌;落实“雨露计划”政策,完成中高职业补助人数8000人,发放补助资金1.2亿元。
通过技能提升,促进劳务增收。2021年脱贫人口就业务工年人均纯收入10049元,增长16.9%。
政策机制共优,以精准管理推动做实做细
在政策机制上强化保障,实现强管理、优服务。
对脱贫劳动力,构建“一体化”的政策体系。继续将16岁以上脱贫人口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享受就业补助;对自主创业、帮扶车间给予“创业担保贷款”“产业信贷通”扶持;实行社保、职业培训及公益性岗位、帮扶车间等10项补贴政策。将脱贫人口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跨省务工交通费等纳入财政衔接资金补助范围。今年仅省外交通补贴就发放财政衔接资金500万元。
建立县乡村三级“每月动态更新”“双月视频推进”调度机制,实行常态暗访督导机制,及时发现问题、通报进展。强化部门协同,推动各级乡村振兴部门和人社部门同频共振,齐抓共管,建立长效协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