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江县立足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铜仁市“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发展定位,抢抓乌江融合区发展机遇,以乌江流域基层党建联建共创为契机,创建“沿江党建联盟”品牌,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体制创新,着力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推动基层党建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深度融合。
组织联建共建,构建上下联动、横向贯通的党建体系。完善组织架构,建立德江县沿江党建联盟联席会议制度,由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担任县域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沿江乡镇党委书记担任成员。健全议事规则,制定《德江县沿江党建联盟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对联席会议制度、会议召开、议事事项和事务台账进行明确和细化,定期开展工作汇报和督导通报,研究解决工作难题,推动工作实质开展。强化督促考核,将试点村基层党建、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基层治理、流域治理等纳入月任务清单,将乌江流域基层党建联建工作纳入党委(党组)书记年终述职内容,推动联建共创与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
队伍联育共促,锻造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的先锋队伍??韬焐蔡?,依托枫香溪会议会址、黔北工委旧址、知青小屋等县内红色教育资源,开设沿江党建联盟“能力提升课堂”,乡镇党委书记带头上党课,通过“开设红色讲堂、组建宣讲队伍、开展实战练兵”等方式,打造实训基地6个,开设能力提升课堂5个,开展培训80余次。锻造过硬队伍,通过“教育培训+擂台比武+后备培养”方式,开展党员干部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双向培养,大力培育优秀党支部书记和村级后备力量,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试点村村干部学历提升100%,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县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整体提升。推动人才下沉,聚焦稳坪花椒、桶井金丝皇菊、潮砥脐橙等农特产业及共和传统村寨等文化产业,用好用活22名科技特派员,加强对55名离岗创业事业单位干部的考核管理,发挥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土专家”“田秀才”等重点人才作用,深耕人才沃土,引领产业人才强势回归、新媒体人才破土而出。
资源联享共融,形成协同高效、互帮互促的发展格局。新兴媒体赋能乡村振兴,依托贵州义派电子商务公司,成功申报市级人才基地,利用“古村乐乐”“黔东农仓”短视频,推广“互联网+产品”“短视频+产品”“网络直播+产品”模式,全力建设焕河村等数字化乡村。充分利用短视频制作团队“网红”和技术资源优势,通过短视频推介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动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引进民宿及旅游文化等市场主体。2022年,“古村28渡”视频号推出的《村寨年轻人开座谈会》等5个短视频作品,先后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优秀新媒体作品”,大寨村第一书记依托新媒体赋能乡村振兴做法被新华网评为“乡村振兴在行动”优秀案例。人才共享助力乡村振兴,以乌江流域基层党建联建共创为载体,在人才培育、阵地建设、设施设备、区域协调、品牌创建等方面共建共享,通过互派交流、派驻指导、结对帮带等方式,定期开展学习交流,组织开展“学历技能”双提升双培养行动,实现低学历存量全部清零,提升服务效能。区域共建共促乡村振兴,建立设施设备共享共用机制,打破接壤村之间行政建制壁垒,推动强村带弱村融合发展,合力共谋发展蓝图。沿江乡镇围绕基础设施、自然资源、产业、文化等优势,变“单打独斗”为“全域联动”,实现区域人才互通共融、设施设备共建、区域品牌共享,推动发展从“体内循环”到“全域提升”转变。
产业联盟共赢,推动品牌联动、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打造党建示范试点,发挥联建党支部优势,适时到结对党支部开展产业调研、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帮助推介、销售农特产品。2022年以来,省市县联建党支部到结对党支部开展产业调研28次、技术培训76次。截至目前,沿江5个乡镇共发展脐橙2.2万亩、花椒6.6万亩、油茶1.35万亩、金丝皇菊2000亩。打造产业观光带,按照“优化结构、提升质量、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的理念,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识产品”,共建“乌江脐橙、梵净秋橙”区域农产品品牌,成功打造3000亩油茶示范种植园区。打造旅游商业圈,围绕“乌江秘境·欢乐德江”品牌定位,把乌江生态秘境和沿途山水风光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共和镇焕河村、桶井乡乡愁苑、潮砥古镇等多个打卡点,构建潮砥古镇-乌江秘境景区-焕河网红村-铁坑傩文化陈列馆-新滩梦屿精品旅游线路。
治理联抓共治,完善一方鸣笛、多方响应的治理机制。推行轮值巡河机制,重点围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长江水域流域(乌江)十年禁渔禁捕、沿江禁养区清理、环境卫生及排污和流域基层治理等,在沿江乡镇推行轮值制度,建立轮值台账,持续深化落实“河长制”,推进河长制从“有名有责”到“有能有效”。截至目前,11个试点村(社区)党支部与省、市、县17个联建党支部开展流域治理活动80余场次、志愿服务活动53次。推行快速响应机制,建立“一方鸣笛、五方响应、通力合作”快速响应机制,以开展联合执法、日常巡河等方式,加强禁渔禁捕、违建违养、环保卫生、水上安全等综合执法治理,形成流域事务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共同管理的治理格局。今年以来,共开展联合巡查执法89次、检查船舶64艘。推行联合治污机制,建立“县级领导、乡级统筹、单位指导、村级主导、群众参与”治理机制,不断完善城镇生活污水、沿江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推进生活污染、禽畜养殖和工业污染等河道整治,县域内乌江生态环境得到有力保护。截至目前,沿江乡镇6个污水处理厂设施设备完善,集中式饮用水均满足Ⅲ类标准、达标率为100%。(欧阳绿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