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麓,群山如黛、碧波如画……在这块神奇的沃土上,铜仁市各民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睦共处,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团结进步之歌,续写了铜仁市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寨沙侗寨,背靠巍巍梵净山,占尽旅游发展先机。寨沙侗寨坐落于江口县太平镇梵净山村,距离梵净山景区大门仅3公里,84户村民中,绝大部分是侗族群众。据了解,自2018年梵净山申遗成功和晋升5A级旅游景区后,寨沙侗寨的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村都吃上了旅游饭。
云舍土家民俗文化村,同样坐落在神秘的梵净山脚,太平河畔风景如画,云舍土家族为辰水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而今特点和独到之处就是,通过历史演变,土家先民与其他民族先民交往融合,通婚联姻,但仍保留着自己民族遗传,遗留的民族风俗,这里是中国土家族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再现,被称为“中国土家第一村”。
除此之外围绕梵净山,铜仁市还建成了松桃苗王城、石阡尧上等民族文化村寨,支持发展“苗绣”“叶脉绣”等民族文化产业。支持基层开展苗族“四月八”、土家族“过赶年”、侗族“赶坳节”、仡佬族“敬雀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培养乡土民族文化能人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
近年来,铜仁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び敕⒄沟氖凳┮饧?,围绕特色旅游,建设民族特色村寨,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变,35个村寨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45个村寨被命名为“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全省率先运用大数据技术?;ど偈褡逄厣逭ǔ扇∈赘錾偈褡逄厣逭只;ご笫葜行摹?5家企业被省民宗委命名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烀褡灏?个,命名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54所。民族文化在保护中得到传承,在发展中得到繁荣。
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加快发展是开启民族团结进步的“金钥匙”。铜仁市在发展中不断擦亮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亮丽名片,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阔步向前。
近年来,铜仁市不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水平、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极大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实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掉队、一名群众都不落伍,着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各族群众共享中华民族的伟大荣光。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得益于经济发展,近年来,铜仁市投入大量资金对村内民居和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如诗如画的生活环境使村民转变了思想观念、改变了生活方式,形成了勤劳进取、健康文明的淳厚乡风,朝着更高品质的生活迈进。随着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越来越高,分别达33798元、11100元。同时,铜仁因地制宜发展了一批以松桃苗绣、玉屏箫笛、万山朱砂等为代表的民族特色产业。用好用足民贸民品优惠政策,扶持一批民贸民品企业做大做强,2021年,全市共31家企业获得优惠利率贷款余额30259.3607万元,申报贴息资金458.0756万元,76家企业被认定为民贸民品企业,75家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企业被命名为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民族地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如今,铜仁市各族儿女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嵌入了心中、融入了血液。一张张手足相亲的笑脸、一个个守望相助的故事、一组组日新月异的发展数据,昭示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喜人局面,团结的力量正持续激励着铜仁市各族干部群众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只争朝夕、不负时代,一起向未来。(铜仁日报融媒体记者:张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