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2020年以来,松桃苗族自治县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切实提高群众文明素养,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创建基础得到夯实,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提升。
强化思想引领
增添乡村振兴活力
认真实施惠民工程建设。依托各村(社区)、农村中心小学等场所对新时代文明实践进行宣传,扎实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2020年向市文明办争取3所中央项目“乡村学校少年宫”,截至目前已全面投入使用。
持续推动思想扶贫建设?;匚幕荩较缯颍ń值溃?,开展2020年助力脱贫·同步小康“文军扶贫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暨“送戏曲进乡村”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搭建文明实践平台,夯实“主阵地”?;平率贝拿魇导行?所、站)试点阵地建设,各乡镇所站做到“六有”,即有场所、有机构、有制度、有队伍、有氛围、有资料。目前,全县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2个,全部实行挂牌管理。
同时,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完善配套设施,截至目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置了图书室13个,配置乡愁馆5个,各安置点修建了文化娱乐广场,配备文体活动实施19个,组建演出团队30支。
组建文明实践队伍,打造服务群众“主力军”。建立以县委书记、县长担任总队长的志愿服务总队,县委常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队长,组建13支县级专业化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现有注册志愿者4326人。乡镇(街道)、村(社区)积极组建志愿者支队,有乡镇(街道)志愿服务队56支、村级志愿服务分队726支,共注册文明实践志愿者22486名。
同时,丰富活动载体,全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结合“文军扶贫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主题活动,以新时代讲习所、道德讲堂、农民夜校等为载体,积极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不断推动新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累计开展各类宣讲活动2100余场次,受益群众8万余人,不断增进群众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此外,大力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组织开展文艺汇演活动30余场,服务群众近7万人次,为群众送去精神食粮,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着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强化典型示范
激发文明创建动力
依托微松桃、松桃视界APP、松桃电视台、松桃网、松桃报等媒体宣传,大力宣传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典型故事,大力选树“自强脱贫模范”等先进典型,大力宣传脱贫攻坚一线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以及返乡创业、回巢反哺的创业人员和企业先进典型,让广大群众比有榜样、学有标杆、赶有目标、超有激情,有效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依托“贵州好人榜”“铜城仁者”评选活动进行选树。
广泛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开展“脱贫攻坚群英谱”先进事迹挖掘,形成德者有得、好人好报价值导向。2020年,荣获“贵州好人”称号5人,荣获“铜城仁者”表彰5人,荣获市级以上脱贫攻坚群英谱表彰10人。
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引领”活动。以文明典型促进社会和谐,弘扬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广大家庭日常生活。2020年,申报国家级文明村1个,已进入国家级文明村候选名单。表彰“好婆婆”15人、“好媳妇”15人、“孝子之家”10户、“书香之家”5户。
推进移风易俗
促进乡风文明提升
推进“两反对一抵制”专项整治行动,推进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目标,积极开展“文明户、清洁户、和谐户”等评选,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在全县28个乡镇(街道)全面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大力培育孝悌和睦家风,倡导厚养薄葬、婚事俭办新风尚,有效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破除迷信和陈规陋习。
提倡婚事从新。充分发挥村级自治组织和红白理事会的作用,规定本村办酒席礼金标准,坚决遏制高价彩礼、酒席高档烟酒、组织迎亲豪华车队、重金燃放礼炮鞭炮等铺张浪费行为,抵制低俗媚俗闹婚房等不良风气。
提倡丧事从简。树立厚养薄葬孝德理念,从俭办丧事,不借丧葬活动之机摆阔气、讲排场,不乱搭灵堂灵棚,不吹吹打打和污染环境,不在出殡沿线堵塞交通、燃放爆竹、撒纸钱,不影响他人正常生产生活,推行节俭、环保的丧葬活动。提倡村民自治。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为契机,大力推进法治、自治、德治等工作。
推动党风政风引领农村新风。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责任。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在移风易俗中走在前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沟吃绷蹬┗?、党员户挂牌等活动,推动党员干部作出示范,带动群众全面参与。组织党员干部签订承诺书。鼓励党员干部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方面做表率。细致规定宴请范围、标准,严格执行,严禁变相收受礼金。
组织成立村民理事会抓好移风易俗监督落实。由村干部兼任理事长,并吸收农村能人、德高望重人士,婚丧事具体操办人、敬老爱老模范等,开展婚丧嫁娶服务、邻里互助活动和道德评议,引导群众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发挥道德约束作用,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推进文明乡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