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新华社客户端转载《铜仁市“五变”机制全面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报道了铜仁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积极探索“五变”机制,在重点推进碧江、玉屏、沿河3个全国试点县区基础上,同步推进其余7个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央精神、契合铜仁实际、适应群众需求的文明实践之路。
图为新华社客户端截图
全文如下:
近年来,铜仁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积极探索“五变”机制,在重点推进碧江、玉屏、沿河3个全国试点县区基础上,同步推进其余7个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央精神、契合铜仁实际、适应群众需求的文明实践之路。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个、实践所68个、实践站(点)410个,实现了14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文明实践场所全覆盖。
一、变单打为协作,强化基层工作力量。
通过纵横协作常态化统筹协调,有效改变了乡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长期以来由组宣统委员单打独斗、部门各自为政的现状。
01 纵向协作。在县、乡、村分别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形成三级组织架构,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挂牌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在所、站分别建立志愿服务工作站,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担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所长、站长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长、支队长、分队长。同时,把试点工作纳入县区党委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重点考评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测评内容,实行“月观摩调度和台账调度、季会议调度、年评估总结”推进机制,倒逼纵向协作见实效。
02 横向协作。建立理论宣讲、教育、文化、科技科普、健身体育五大服务平台,涉及的各平台机构、人员、设施等权属不变,供统一调配使用,有效盘活各类公共服务资源以及各乡镇(街道)、村(社区)阵地资源。创新“1+5+N”和“1+3+N”工作联动机制,在党委领导下,分别由组织、宣传、统战、政法、农业农村5部门牵头和工会、团委、妇联3部门牵头,整合N部门、群团以及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各方力量,在14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实现了阵地联建、平台联搭、项目联推、活动联组、文明联创。
03 结对协作。实施“文明滋养新生活”工程,组织县级以上文明单位结对乡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助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针对铜仁高新区、大龙开发区机构不全和人员不足的实际,安排宣传、文广、教育等文明单位与铜仁高新区、大龙开发区结对,以补齐科教文卫力量不足的短板。2020年以来,全市新增全国文明村镇9个,全国文明家庭2个,新增省级文明村镇67个,文明家庭6个。
二、变说教为互动,提升群众思想觉悟。
01 宣讲范围全覆盖。突出群众主体地位,持续实施“百所千院万家”宣传教育工程,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重要宣讲内容,采取有温度接地气的方式点对点开展宣讲活动,切实打通宣传、教育、关心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02 宣讲队伍多元化。组织社科理论专家、讲习员骨干、先进典型“三支队伍”,构建涵盖从县委书记到基层党支部书记,从县机关干部到村干部,从春晖人士到“土专家”的万名理论政策宣讲志愿者队伍,在理论政策宣讲上相互承接、互为补充。自2019年9月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以来,全市(含县乡村)累计开展理论政策宣讲1.8万余场次。
03 宣讲方式接地气。突破以往政策宣讲中出现的内容单一、吸引力不强的瓶颈,运用生活化、互动化宣讲方式,通过集中宣讲、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等形式宣传科学理论、传播主流价值,让阵地追着群众走,打造了“沙湾快讯”“理”响思南、“侗歌唱响新时代”等特色理论宣讲品牌。同时,分众化用好微信、抖音等信息平台活跃基层文化,群众思想觉悟、情感认同明显提高。
三、变精神为物质,激发百姓实践动力。
突出地方特色创新文明实践品牌,放大品牌效应。
01 文明可储蓄。探索文明有“礼”嘉许激励新路,全市共打造82个“文明储蓄所”“春晖积分超市”,将群众实名注册为志愿者、被评为文明先进典型、学习致富技能等行为,细化量化为文明积分加分项;把违规办酒、聚众赌博、破坏环境等陈规陋习列入负面扣分项,得分列入“文明存折”储蓄账户,有效推进移风易俗。
02 文明可兑换。用物质小“礼”换文明大“礼”。组建群众参与的积分评定小组、台账管理组、监督组,定期评定积分,用春晖使者资助、社会捐赠、集体经济收入等资金购买生活必需品,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兑换给群众。目前,全市已有6万余名群众获得嘉许奖励。
03 文明可引导。探索“积分榜”形式,定期张榜“亮晒”群众积分,通过文明有“礼”嘉许激励的方式引导群众自觉参与村级公益事业、践行仁义诚勤孝等优秀传统美德,推动群众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实现了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双向转化,“干部无暇、群众无感”的困局得到破解,“四比”(比勤奋、比美德、比环境、比和谐)在全市蔚然成风。
四、变问题为办法,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致力于建好文明实践阵地和网络平台,实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触手可及。
01 整合资源建平台。聚焦偏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欠缺等问题,实施“百馆千园万廊”文化惠民工程,目前共建成乡镇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农民文化家园及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573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779个、乡愁馆29个、农家书屋2814个、文体广场2000余个,配置健身器材、音乐文化器材等6000余套。如,沿河县建成一批24小时“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土家书屋”,群众可通过刷脸、身份证、微信扫描方式进入驿站随时免费看书。
02 四级联动送文化。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推进市级文化资源下沉,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欢乐院坝、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开展文艺巡演、文化培训、公益放映、流动图书车服务,在吹拉弹唱、寓教于乐中强信心、聚民心。
03 多种形式强队伍。聚焦基层文艺人才匮乏问题,实行“专业文艺骨干、农村文化能人、文化志愿者、群众文艺队伍四级培育模式,通过定期培训、串联表演、组建协会、结对帮扶,整合社会文艺力量,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让百姓成为舞台主角,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五、变被动为主动,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精准对接群众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需求,实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管用有效。
01 畅通线下服务渠道。依托“百社千企万人”,实施“万个志愿服务项目点亮新生活”工程,着力打造“飞毛腿+”志愿服务模式,走家访户搜集需求,开展志愿者登记注册工作,围绕农村群众思想实际、生产生活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以理论宣讲、科教文卫、法律援助、扶贫帮困等为重点,精准设计主题性、普惠性、特惠性志愿服务项目,闭环管理志愿服务项目,探索出适合群众参与的志愿服务新路径,打造了“跑小青”“暖心大姐”“三个代理”“旗”心协力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02 创新线上服务内容。打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动态发布供需信息,公示志愿服务项目和活动安排,形成了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相贯通的工作模式,实现供需双向互动、资源调配、精准对接。如沿河县建立“志愿沿河网”,并开发手机APP,提供线上志愿者注册、志愿者证打印、时长自动记录、志愿积分自动登记兑换、群众需求自动提醒等服务,在全省率先构建了县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再如,万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共享客户端,媒体记者和志愿者角色双向互换,动动手指就能参与和获得志愿服务。
03 精准特殊服务项目。聚焦农村和易地移民安置点的留守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实施“锦绣坊”“四点半课堂”“日间照料”“扶残助残”等大批特惠性志愿服务项目,有效弥补了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与缺位,2019年以来,累计提供特惠性志愿服务2.7万余次,覆盖特殊人员3.2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