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紧扣省委“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创新提出建设文化旅游胜地的奋斗目标,按照“市级抓龙头品牌、区县抓精品景区、乡镇抓特色亮点”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积极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全市旅游业呈现结构优化、业态丰富、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高位推动
化政策为红利
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四化”工作领导小组,聚焦建设国际国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系统谋划了旅游产品供给实现新跨越、旅游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旅游品牌创建实现新跨越“三个新跨越”主要目标,将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篇章纳入《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连续举办全市旅发大会,催生了一批批重点旅游景区,旅游推介持续加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
“十三五”期间,除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全市连续四年接待省内外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均保持20%以上高位增长,旅游业已成为铜仁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红利得到充分释放。
夯实基础
变天堑为通途
“地无三尺平”是以往贵州的真实写照,也成为铜仁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铜仁市着眼“外联内通”,着力优化提升旅游交通布局,取得显著成效。
铜仁凤凰机场直飞北上广深等20余个国内重点城市,开通了铜仁=曼谷、铜仁=胡志明、铜仁=河内等国际航线;沪昆高铁、湘黔铁路、渝怀铁路、杭瑞高速、安江高速等交错过境,实现“县县通高速”,高速公路密度达3.5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G354公路改扩建、铜仁西互通等项目建成投运,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交通无缝衔接,构建了至周边大中城市1.5小时快速铁路交通圈和4小时高速公路圈,极大缩短了与长三角、珠三角、湘渝川等重点旅游客源市场的旅游经济距离,助力全市旅游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业态丰富
把区域变全域
立足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大力推进重点景区提质升级,全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成功打造朱砂古镇、云舍土家第一村、石阡佛顶山温泉小镇等一批精品景区;建成以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贵州纪念园为重点的红色文化旅游带,玉屏箫笛、松桃苗绣、石阡木偶戏、思南花灯、德江傩面具等民俗风物、民族风情为引领的民族文化旅游带;培育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1个。全面改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成游客服务中心23个;培育壮大市级龙头旅游企业2家、区县龙头旅游企业10家、民营龙头旅游企业36家;创建旅行社29家、星级旅游饭店25家、旅游车队19家、标准级乡村旅游村寨80个、乡村旅游客栈92家、农家乐169家,全市旅游市场主体发展到26166家,初步形成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康体休闲、健康养生等为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
打造爆点
唱响铜仁品牌
梵净山成功申遗、成功申创5A级旅游景区,成为中国2019年唯一一个入选全球最值得到访的28个旅游目的地之一,国际编号为“215021”号的小行星永久命名“梵净山星”,铜仁荣获“中国最美生态康养旅游名城”,“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旅游品牌持续打响。
以梵净山沿锦江至铜仁主城区为连线,建成山水相依、景田相望、农旅相生、文旅相融的乡村振兴产业带,在农旅、文旅、体旅、水旅、茶旅、康旅交融中,让游客领略“人在景中走、如在画中游”的唯美意境。特别是成功打造的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集“夜间购物、特色餐饮、文体娱乐、演艺体验、观光旅游”为一体,具有铜仁特色、城市个性、人文风情的夜间经济蓬勃兴起,流光溢彩装点了不夜铜仁,吸引无数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体会桃源铜仁“多彩夜游”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