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青山不负人
——贵州铜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抬头,是醉人的“天空蓝”。
苍山吐翠,碧水泛波——四顾,是怡人的“生态绿”。
趁着武陵初冬,行走在黔东大地,映入眼帘的是青山、绿水、湿地、牛羊……这是生命的绿色,发展的绿色,民生的绿色。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地处武陵山腹地、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中举足轻重的铜仁,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走向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这是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开局——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更严厉的法治,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序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必须要保护好“绿水青山”,筑牢长江中上游的生态屏障,把铜仁打造成为多彩贵州的靓丽名片。
这是环境保护合力集聚形成的新起步——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日趋完善,“生态”“环保”“绿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词,广泛的生态共识落地生根,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和巨大的合力。
这是绿色发展先行示范打下的新基础——乌江两岸青山如黛、芳草萋萋,梵净山下绿树成荫、碧水常流,锦江河上烟波浩渺、百鸟竞翔……当环境改善愈发催长生态红利,绿色生态已成为全市高质量的最大资本和优势。
共识——全力守护“绿水青山”,让生态文明落地生根,凝聚绿色发展新动力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铜仁人的梦想。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ど肪?、建设生态文明,一直是铜仁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和“主题曲”。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铜仁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探索,陆续颁布一系列生态?;し煞ü?,出台若干生态?;ふ呶募?,让生态优先理念在扎实有效的实践中落地生根。
“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制度来支撑、来保障。”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认识高度契合,高屋建瓴全面部署,一系列法规、政策、措施陆续发布实施,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为?;ど剿?,颁布《铜仁市锦江流域?;ぬ趵贰锻适需缶簧奖;ぬ趵返确煞ü?,编制完成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铜仁市“三线一单”,切实抓好铜仁重要山脉和重点流域生态?;ぃ3滞省奥趟嗌健焙蒙?。为依法治林,出台《铜仁市古大珍稀树木?;す芾戆旆ā?,深入开展森林?;ぁ傲鲅辖薄奥探P卸钡戎捶ㄗㄏ钚卸?,建立跨区域警务合作机制,创新推行“巡回法庭”,严厉打击一批涉林违法犯罪活动。
为让农村群众长期受益,出台《铜仁市农村饮用水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全市以改善乡村环境为目标,制定《铜仁市2020年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有关重点工作任务专项治理方案》,编制《铜仁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1-2025年)》等,着力提升村庄整体风貌。
为强化问题排查整治,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日常排查监管方式改革工作。规范巡查与网格化监管的衔接,强化日常监督执法巡查;完善日常巡查监管工作机制,落实巡查巡管常规化;规范巡查监管方式,优化检查方法。
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更需要科学的生态文明评价和考核机制来“保驾护航”。
为此,铜仁将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履行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并实行“一票否决”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次次实践、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创新、一步步升华,铜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路奋进,全市发展底色也绿意愈浓。全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97.7%,主要河流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更提振信心的是,市委、市政府提出要高质量实施“生态立市”工程。“十四五”刚开局,生态建设和环境?;さ摹袄谩本徒吁喽?,折射出今后五年铜仁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厚植绿色发展新优势的决心和信心。
发展——唱响绿色发展主旋律,为高质量发展培育新优势,积蓄新能量
绿色发展是世界潮流,也是我们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铜仁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果造福于民,不仅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沉甸甸的绿色“答卷”。
回眸“十三五”,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创建全面推进,主体功能、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生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在绿色发展驱动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正经历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模式的“蝶变”。
从“傻黑粗”到“高新尖”,新型工业化强势推进。
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促进工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同时抓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天然饮用水、抹茶加工等重点产业发展,全力以赴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
从粗放向集约转变,生态农业走向产业化道路。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重点培育生态茶、中药材、生态畜牧、蔬果、油茶、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铜仁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增至4家,省级龙头企业128家,市级龙头企业314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3.19万户。
从加强生态?;さ健按蛏啤?,逐步改善的生态环境日益成为发展新优势。
如今,铜仁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正在通过旅游向海内外传递,绿色铜仁的生态红利也已开始显现。
自2016年以来,全市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持续保持20%以上增速,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从2018年的全省第六跃居2019年的全省第三,入境游增速2019年名列全省第一。
唱响绿色发展主旋律,全市经济结构正不断变轻、转绿。“十三五”期间,全市传统产业占比降至54%,十大工业产业占工业总产值96.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1.6%。
这些变化正为铜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优势,积蓄新能量。
福祉——让绿色发展释放“红利”,全市经济社会赢得永续发展光明未来
环境是资本,生态出效益。当绿色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底色,铜仁才能更加和谐美丽。
基于此,铜仁不断为生态绿化作“加法”。全市大力开展全域绿化“六绿”攻坚行动,为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发挥了积极作用。到2020年,铜仁完成营造林40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206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2%,排名全省第二。
“十三五”期间,铜仁的绿色发展收获满满:梵净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进入全球视野,闪耀世界舞台;“梵净山珍·健康养生”“梵净抹茶·香溢天下”“梵山净水·泡茶好水”成为铜仁最靓丽的名片;河长制、生态文明建设获省级考核优秀等次……绿色生态正成为铜仁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
站在“十四五”新起点,市委、市政府更加坚定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契合市情提出高质量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数智活市、文化兴市、和谐稳市”五大工程。
将“生态立市”放在发展战略之首,顺应铜仁优势所在,适应当前发展所需,呼应全市民心所盼,既体现出铜仁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也擘画了铜仁绿色发展的崭新蓝图。
理念越坚定,行动就越有力。
铜仁将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协调好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释放生态资源红利,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绿色始终成为铜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与绿色同行,与自然共赢。随着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已经实实在在体现出了生产力的价值,绿水青山正化作金山银山,回馈给全市广大群众丰厚的绿色“红利”。
不负青山不负人。当发展进入新阶段,“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变得浑然一体、和谐统一。铜仁正在追求一种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努力让好风景和新经济比翼齐飞,实现“一区五地”奋斗目标的路越走越宽,越行越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