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导致我市大量外出务工人员滞留不能就业。面对紧急情况,我市迅速通过大数据手段,将用工企业数据库、服务机构数据库、外出务工返乡求职人员数据库进行关联,迅速开发了“大数据精准就业服务平台”,把工作岗位直接送到群众手中,有效解决了39万返乡人员在传统渠道求职及招工信息不畅、不实时的问题。
这样高效快速的解决正是得益于我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和完善带来的红利。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然成为热议词汇,不少城市也已经在新基建方面谋篇布局,而铜仁也不例外。
区别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的特点之一是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既涵盖了传感终端、5G网络、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也包括利用物联网、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交通、能源、生态、工业等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
2020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数字经济时代加速到来,大数据中心是智能经济的底层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中心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在智慧城市、城市现代化治理等方面,大数据也将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对铜仁来说,大数据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人才匮乏,发展大数据,路到底在何方?
都说云贵万重山,但铜仁人的独到眼光越过群山。
2016年,铜仁成立了以党委、政府一把手同时任组长的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开始对大数据产业发展进行积极探索,决定推行“应用驱动”大数据发展路径,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智慧社会。2018年,铜仁紧扣“一区五地”建设目标,将大数据产业作为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后发赶超的战略引擎推动大数据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精准探索出“1234567”的铜仁路径。
目前,铜仁已明确提出了要让行业和城市的数据充分用起来,让数据资源要素活跃起来,让数据价值得到充分彰显出来,再此前提,新基建乃重中之重。
——夯实三个基础。升级网络设施,我市提升城乡带宽平均接入能力和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强化5G通信网络、公共无线网络、电子政务网和物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数据高速公路;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加快建立政府信息采集、存储、公开、共享、使用、质量保障的技术标准;强化安全保障,加强大数据知识产权?;?,制定数据安全管理规范,建立完善审查、验收和监管机制,确保数据安全。
——建设三大平台。建立数据开放共享综合平台,推进政府、企业、社会等数据开放共享融通,为各行各业应用场景创业创新提供基础平台和数据依托;建立大数据创业创新平台,规划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大数据创新应用产业园、大数据融合产业园、智能终端制造产业园等创业创新孵化平台,完善大数据配套服务保障;建立城市数据运营平台,完善大数据运营中心,组建运营团队,强化数据流通监管,促进持续运维和迭代升级,推动逐步形成无限的场景大数据、有限的行业大数据和海量的城市大数据,让所有企业享受到比其单打独斗更周全、更低廉的数据服务。
——优化三项服务。加强政策扶持,建立共建共享的大数据双创和孵化机制,加大对大数据创业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强化智力支撑,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大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大数据战略的“外脑”作用,大力引进大数据人才,建立“产学研用”人才培养体系,支持企业和本地高校联合培养大数据人才;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用好“一云一网一平台”,推进大数据+政务服务、大数据+营商环境,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时至今日,铜仁已探索出一条应用驱动大数据发展新路,不仅在全省打出了铜仁大数据率先突围的“名声”与“人气”,更给铜仁的发展释放了红利,实现人才、企业、项目、资金空间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降低建设成本全市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并积极探索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目前,已筹划推出大数据场景应用205个,有效解决各行各业发展难点痛点问题。
仅去年我市数字产业化完成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270.6%,全省排名第一;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指数提升至37.6,较2017年提升9.1个百分点;大数据对我市GDP增长贡献率达20.8%,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
善谋者成,远见者胜。未来,铜仁还将通过打造"双千兆城市",形成"千兆入户、万兆入楼"的光纤覆盖格局;实施光缆扩容、智能管道新建工程,超前建设集约共享的通信管道网络,进一步提速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推进5G网络及商用部署,结合垂直行业做好园区、校园、医疗、交通、楼宇及社区等场景的应用覆盖,逐步形成以应用聚产业的黔东新格局,形成技术多样、层级丰富、模式创新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供给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