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块钱3小时无限次快餐-500块上门4个小时电话号码,可约可空降平台游客登录,约附近100米100块钱4小时

十年,铜仁农业由“老三样”变“十三特”
2021/12/06    来源:梵净云天     点击:586   

地处武陵深山的铜仁,作为传统农业大区,过去以种植传统作物为主。玉米、红薯、洋芋由于种植技术要求低、对土地气候的适应力较强,因而在黔东地区广泛种植,被群众称为“老三样”。

“十二五”期间,我市始终把农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来抓,根据各区县土壤、地形、水源、交通实际,因地制宜,广泛推行“种养结合、长短结合、立体发展”, 合理布局各区县产业,先行先试推行农村“四权”(即: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产权及林权)确权工作,大力实施“三个万元”工程,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着力打造精品农业、高效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产值的最大化。

2015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2.48亿元,是2011年的1.8倍。

万顷沃野披绿装,绿色田野稻菽香。2016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农村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引导群众发展生态茶、中药材、生态畜牧业、蔬果、食用菌、油茶等新兴的“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铜仁农业大提质。

大力推进坝区建设。按照“突出点、连好线、扩大面、全覆盖”的要求,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资源要素整合,全面推进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坝区农业规?;?、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将坝区打造成“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全市199个坝区全部实现“一个坝子、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措施、一个方案”。

大力调优产业结构。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以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市场化为导向,以标准化、规?;?、集群化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茶、中药材、生猪、牛羊、家禽、食用菌、蔬菜、辣椒、水果、生态渔业、特色林业、薯类、蜂蜜13个特色优势产业。我市农业由传统的“老三样”变为“十三特”,推动产业发展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粗放生产向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分散经营向多元经营转变、单一环节生产向全产业链延伸转变,由传统农业大区逐步实现向现代化农业强区嬗变。

大力提升农业技术支撑。围绕“农民缺什么学什么,需要什么教什么”,通过实施“春晖”“雁归”“雨露”等项目,创新开展对全市有劳动能力的农民进行分批次有针对性的培训,保障一户贫困户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项就业技能。建立科技特派员与贫困村结对服务关系,实现科技特派员对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助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选派高校优秀教师到基层到企业服务等人才服务发展活动。

大力创新组织模式。通过内联外引的方式,培育壮大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做大龙头企业总量,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或创办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向农村发展适合企业经营的现代种养业。

大力做强农业品牌。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着力培育“梵净山珍?健康养生”“梵山净水?泡茶好水”“梵净抹茶?香溢天下”绿色农产品公共品牌,成功打造了梵净山茶、石阡苔茶、沙子空心李、铜仁珍珠花生、玉屏油茶等一批地理标志产品和特色品牌。目前全市认证绿色食品23个、有机农产品109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个。

大力推动利益联结。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创新“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探索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明确贫困户、农户在绿色优质农产品产业链、利益链中的位置,保障农民利益,真正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今年以来,我市着力发挥特色优势强农业,围绕“双一十百千”工程目标、“八个现代化”重点任务,深入实施“十大行动”,全力打造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已建成生态茶、生猪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全市茶园总面积排全省第二,碾茶生产线分别占全国20%、全省70%。抹茶产量占全国25%,畅销日本、美国、德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林下经济基地总面积达320万亩,上半年林下经济综合考核排全省第一。特色冷水鱼产量占全省45%、排全省第一。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