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寒来暑往,站在铜仁市工业发展的新起点,回望过去五年,扎实的步伐铿锵有力;阔步新征程,新型工业化发展蓝图已徐徐展开······
招商引资成绩斐然
初冬的铜仁,随着机械轰隆声的响起,11月8日,位于大龙经济开发区北部工业园区的贵州大龙年产25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项目正式开工,这标志着铜仁市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又一成绩落地。
近年来,铜仁市坚持把创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聚焦构建“1+3+N”产业体系,按照“76554”产业招商工作法,全力推进招商营商工作。据统计,2021年前三季度,铜仁市共引进产业项目530个,引进优强企业177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2家,500强企业3家。
成绩的获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全面精准规划布局,近年来,铜仁市相继出台《2020年产业发招商全面提升年行动方案》《铜仁市产业大招商三年倍增行动方案》《打造“贵人服务·一视同仁”品牌建设高质量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工作方案》等,以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区为依托,以驻点招商、园区招商、专题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模式开展精准招商,创新实施招商引资“76554”工作法,创建“贵人服务·一视同仁”营商环境品牌,全力推动产业大招商,成效显著。
截止目前,市委书记、市长带队外出招商10次,对接企业87家,签约引进项目31个、总投资119.65亿元;各区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外出招商153次,对接企业581家,到位资金101亿元。
产业园区跨越发展
目前,铜仁市共有12个产业园区,其中8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省级工业园区。
近年来,铜仁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力服务企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产业园区改革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实体经济三年攻坚行动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创新推行“政园合一”模式、试水“飞地经济”模式、探索“聚集整合”模式、发展“园中园”模式,推动工业园区新跨越。
同时,加快园区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企业能力上云、管理上云、过程上云、设备上云和大数据应用上云“五星上云”模式,铜仁高新区千亿级园区、铜仁市大数据创新应用产业园在万山“双创园”正式挂牌。各大园区还通过以铜仁学院为首的本地高校、科研团队,围绕锰资源利用与企业转型,建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产学研基地等,强化锰资源深加工和锰渣综合利用研究,推动锰产业技术升级。目前,以红星锰业、汇成新材料、能矿锰业为代表的锰精深加工企业所生产的电池级硫酸锰产品,占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近年来,铜仁市高度重视工业化发展,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工业强省战略机遇,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2019年9月,铜仁市成功创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随即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产业集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各项工作。此后,《铜仁市推进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等系列文件以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夯实要素保障。
传统产业升级,铜仁市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深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促进工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2020年共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企业126户共计133个项目,实现了“十三五”期间规模企业升级改造全覆盖。
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从湖南省到贵州铜仁,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铜仁市的龙头企业之一,其生产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三元前驱体全球市场占有份额达25%。2020年12月,该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贵州省在创业板注册制实施后第一家挂牌上市企业和铜仁市首家主板上市企业。万仁汽车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准入公告并于2020年8月份正式投产,成为铜仁市第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以倍易通为龙头的智能终端制造企业相继投产达产,拉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41.89%······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铜仁将持续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工业强省战略机遇,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工业基础不断夯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园区建设不断完善、集聚效应不断凸显、发展环境不断改善,逐步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的工业发展格局,谱写多彩贵州新未来铜仁篇章。(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