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乌江水,在这里川流不息;
巍巍梵净山,在这里遗世独立! 武陵山片区曾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武陵山腹地的铜仁曾是贵州脱贫攻坚主战场、主阵地。 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铜仁始终坚持“三真三因三定”工作原则和“76554”工作方法,严格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三率一度”目标任务,全力打好“四场硬仗”,着力“四个聚焦”,深入开展“五个专项治理”,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攻坚克难,乘势前进,在“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恢宏征程中,书写了波澜壮阔、共同富裕的美丽画卷。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一个个跳动的数字,见证铜仁群众步入全面小康的铿锵步伐,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尽显百姓生活的变迁。 ——全市94.29万贫困人口脱贫、10个区县全部摘帽、155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人口迈入全面小康。 ——全市29.36万人搬出大山,其中跨区县搬迁12.54万人,占全省跨区县搬迁规模的54.3%;14.97万困难群众住上安全房。 ——全市建成农村“组组通”硬化路1.21万公里,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558个,实现农村电网综合电压合格率99.38%、农村供电可靠率99.81%。 …… 从温饱到逐步全面小康,五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凝结着铜仁446万群众期待改天换地、勇立潮头的信心和决心,彰显了奋勇争先的铜仁力量。 松桃团山社区安置点全景图。 咬定青山不放松 勠力同心战贫困 “深度贫困县脱贫摘帽”是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扶持谁”的关键所在。地处大娄山脉和武陵山脉交错地带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长久以来深受贫困困扰,是铜仁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战场、正面战场。该县有不少村落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区域,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是我市脱贫攻坚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因病、因残、因灾,缺土地、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饮水困难、交通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并存,深度贫困、极度贫困地区贫困类型错综复杂。 为彻底拔掉“穷根”,从根源上解决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贫困问题,2020年,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牌督战深度贫困县沿河及一个乡镇并延伸到村,18名市级领导分别督战剩余18个乡镇;我市又从市县两级选派108名科级干部到深度贫困村所在乡镇挂任党委副书记,选派319名副科级及以上实职干部到深度贫困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从全市已退出区县和市直部门抽调选派参与过督导和熟悉脱贫攻坚工作的95名干部,全面负责沿河自治县督导工作;从已出列区县提拔交流13名优秀干部到沿河任乡镇党委第一书记……沿河自治县从县到村各级领导干部细化分工、压实责任、汇聚力量,严格精准开展摸排工作,确保不错过一户人家、不漏掉一个个人、不放过任何问题。最终,在全市上下万众一心,齐抓共管,坚定信念克服“难中之难”,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使沿河自治县这一最难啃的“硬骨头”被顺利攻克,2020年11月23日,沿河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的喜讯响彻黔动大地。 旺家社区居民丰富的业余生活。 敢教日月换新天 因地制宜拔穷根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如何让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区域的贫困群众走向全面小康社会,“搬出大山,挪出穷窝、奔向小康”是大家给出的坚定答案。 “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从山旮旯里搬进现在宽敞明亮的新家?!?现已67岁的王加仪说起现在的生活,心里满是感激。几年前,王加仪在潮溪村的房屋因滑坡倒塌,且自身无力修建,一家人只能在煎茶街上租房过着居无定所的窘迫生活。之后,在政府的帮助下,王加仪一家搬进了德江县煎茶镇金三角社区的新家,还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匾淦鹪钤谧匀换肪扯窳?、交通不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居住环境,他说:“现在的生活是我们从来不敢想象的,干净宽阔的街道,出门就能坐车,一条条柏油马路……现在都成为了现实?!?/p> 2017年,贫困户周琴从200多公里外的德江县龙泉乡牧羊岭村星秀岩组搬进大龙经济开发区大德新区,还有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搬迁到碧江区响塘龙安置点的侯加泽、杜松…… 2018年曾住在发生严重滑坡灾害的冷水村谢家坡组的雷宗碧,从山里搬到了印江自治县冷水村白马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团山社区安置点“四点半课堂”。 铜仁属于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石漠化地区的群众,是多年脱贫都没有啃下来的硬骨头。为了让大家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铜仁市跨越中心村、乡镇集镇、县城搬迁安置模式,规划实施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出台《铜仁市跨区县行政区域易地扶贫搬迁指导意见》,制定《铜仁市跨区县行政区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用2017年、2018年两年时间,将西部沿河、德江、印江、思南、石阡5个县和东部松桃自治县12.5万贫困群众,搬迁到铜仁市碧江区、万山区、大龙开发区和铜仁高新区安置。2020年更是全面完成29.36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其中跨区域搬迁12.54万人、占全省跨区域搬迁人口的54%。 随着城镇基础设施完善、经济要素聚集、创业就业机会多,搬迁群众在这里不仅住上了新房,在家门口就能看病、求学、就业无忧, 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踏平坎坷成大道 携手齐进奔小康 产业兴旺,是帮助贫困群众富起来的关键“法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走进万山区敖寨侗族乡,连点成片的食用菌、大棚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为更好地带领大家走上共同富裕之路,该地发动一大批致富带头能人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成立食用菌公司3家,优先吸纳贫困户务工就业。据悉,该乡有280余名贫困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务工就业,人均年工资可达1.5万元以上。 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沙子坡镇,脱贫户王昭权的养牛产业不断做大做强。2018年1月,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沙子坡镇四坳村村民王昭权向组织递交了脱贫申请书。 2014年,因身体重度残疾被列入兜底贫困户。自幼患小儿麻痹症的他,无法正常行走,但个性倔强的他,养成了独立、自强的品质?!案盖鬃苁前参亢徒痰嘉?,身残志不能残,不能让人看不起?!?在哥哥的帮助下,王昭权学着用手爬行,尽管手脚磨得血肉模糊,但依然咬牙坚持,从最初缓慢前行到后来与正常人无异,用行动证明了自己能手脚并用“走”着上学。 为帮助家里改善经济窘况,经过反复思考,王昭权在弟弟的支持下,走上了养牛致富的道路。通过精心管理,一年后,出栏了6头壮实的黄牛,不仅帮家里还上了欠债,还让他收获了希望?!耙桓鋈撕貌凰愫?,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信心倍增的他,在脱贫攻坚政策扶持下,其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在不断努力之下,不仅修建了新房,还成立了村里第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昭权养殖专业合作社。 “我能自己养活自己,我不再当贫困户了。”靠养牛脱贫的王昭权年收入已达到上万元。在王昭权“牛人”精神的引领带动下,四坳村、韩家村等地村民纷纷靠养殖实现脱贫致富。 据悉,目前,全市管护茶园总面积151.02万亩、新植中药材17.2万亩、出栏生猪132.85万头、肉牛12.19万头、肉羊31.82万只、播种蔬菜112.3万亩、发展果园总面积108.4万亩,食用菌3.91万亩,农村产业革命成效不断呈现。 不破楼兰终不还 重整行装启新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放眼铜仁大地,农村变美了,农民富起来了,大家都住上了新房……目之所及,处处皆是幸福美景。 2020年,我市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3798元、11100元。有效解决122.7万人出行难、155.2万人饮水难问题。在党的带领下,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为让群众在家门口坐上车,铜仁在实现县县通高速、所有行政村通公路基础上,实施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累计完成农村“组组通”硬化路1.2万多公里,受益人口122.7万人,彻底解决我市农村交通不便问题。 为让百姓喝上“放心水”,铜仁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累计解决155.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3.95万人,目前我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6%、自来水普及率达95%、供水保证率达95%,各项指标均超过“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目标。 为让学龄儿童“有学上”,新改扩建学校2062所,采购设施设备90万台件套册,极大地改善了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全面落实国家各类学生资助,共惠及学生约483.28万人次,资助金约58.25亿元。精准落实教育扶贫资助政策,确保应助尽助。 市民节假日携家人周边游。 为让患病群众“有医靠”,全市175个乡镇(街道)卫生服务机构均完成标准化建设,2616个行政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全面落实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动态应保尽保。 …… 梵净山下,锦江河畔,一个个富民产业茁壮成长,一幢幢新居错落有致,生机勃发的产业园区、宽广延伸的亮化道路、如诗如画的千里沃野……一幅气势恢宏的乡村振兴锦绣画卷已徐徐展开。 逐梦小康路,圆梦正当时,全市上下正在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进取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全力以赴投身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