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德江县沙溪乡舒家村,群山连绵,鸟鸣斗艳,武陵天麻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片菌材地里,欢声笑语不断?!翱次艺饪?,天麻种长的又白又胖?!鼻昕碳洌慌栊∏杀ヂ奶炻橹只闳胂渲?,准备送往万坝、舒家、四堡、黄坝等村的天麻种植基地进行移栽。
负责人梅洪江拍了拍天麻种上的泥,拾起仔细端详?!氨鹂凑庑⌒√炻椋墒巧诚酥恋陆氐牟荡??!?/p>
海拔1100,蜿蜒曲进的山脉,蕴藏10.8万亩林地,和12.8摄氏度年平均气温,成为林下种天麻的生态胜地,因地制宜找准路子让山地蹦出了“黄金”,滚动发展的30万平米天麻在沙溪乡的振兴画卷上尽情铺展。
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田间地头耕种如火如荼,乡村振兴产业带上游人如织,梵净山下“两山”论深入践行,一个又一个“沙溪乡”般美丽的乡村图景,正在黔东大地上快速涌现。
产业振兴引领发展
每年的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华茜都会身着侗族服饰盛装出席,成为会场一道亮眼的风景线。同样的服装,亦出现在贵州铜仁万山电商平台,售卖家乡特色产品的直播间。
从万山香柚到食用菌,追溯华茜在电商平台上数据起源,无不联系着万山的发展,从资源枯竭到农业遍地开花,产业占据乡村振兴的鳌头。
全区推广的“九丰农业+”模式,让万山建成大棚蔬菜基地79个,种植规模达3万亩,覆盖11个乡镇(街道)45个村(社区),11个乡镇(街道)派出技术员担任科技副乡长,推动着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
产业振兴成为万山值得瞩目的转型之旅,成为铜仁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发挥特色优势强农业,按照“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做大经济总量,推动高质量发展”思路。铜仁因地制宜,精准在生态茶、中药材、生态畜牧业、蔬果、食用菌、油茶等主导产业和“一县一业”上发力,十大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壮大,建成茶叶、生猪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抹茶产量占全国25%,拥有地理标志商标及产品33个,铜仁成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抹茶之都”?!拌缶簧秸洹そ】笛薄拌笊骄凰づ莶韬盟薄拌缶荒ú琛は阋缣煜隆保孤趟嗌匠晌赂坏摹敖鹕揭健?。
与此同时,铜仁在做好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搭乘“云端”“电商”快车,让农业“弯道超车”疾步稳进。
定位德江焕河村拍摄的“黔东农仓”,一条抖音帮当地农户卖出了5000多单、2万多公斤的紫薯;点开“念乡人周周”的网络主页,数百万人正一同品味铜仁乡愁;思南县亭子坝镇满载保鲜蔬菜的货车将开往广东等地,48小时后送入北京;“一码贵州”智慧商务大数据平台和“黔货云仓·铜仁枢纽仓”互联网,让农户与消费者隔着手机“面对面”,梵净山珍直销市民餐桌,精品黔货正立志从铜仁直飞粤港澳大湾区,线上线下,产业振兴云端畅通渠道,乡村振兴大道四方通行。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过去一年,铜仁发挥特色优势强农业,推进“双一十百千”工程和“八个现代化”建设,农业总产值增长9.5%。
绿水青山靓丽乡村
“全国仅6个!铜仁这条智慧跑道又添国家级称号”。2 月 28 日,中国田径协会发布了《关于发展智慧健身步道的指导意见》,铜仁马拉松智慧赛道被纳入全国典型智慧健身步道项目,消息一出,纷纷占据铜仁人的朋友圈的转发头条。
春光无限,每逢周末,乘公交或自驾前往八官溪起点,开启国家级健身“待遇”,成为市民的提升幸福感的重要途径,碧江红董村、木弄村、江口两河口……,一带串联“乡村”成“旅游”链,让市民在休闲之余,品味农家乐、采摘新鲜草莓、购买有机蔬菜,村庄组团融合发展,百姓家门口便可创业增收。
梵净山下,神龙潭倒映青绿,太平河畔,云舍村炊烟袅袅,62岁的杨兴春开了20年的农家乐,临旺季,村中山珍飘香,32家农家乐更是生意红火,“农家菜品即使在景区也是价格亲民接地气,因为都是本地耕作的时令蔬菜。让游客从舌尖上爱上云舍,也是我们做生意的法宝?!毖钚舜盒ψ潘档?。
以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为核心,丰富旅游业态和内涵,推动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和乡村振兴产业带提质发展,将旅游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一带双核”成为铜仁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新示范、新引擎。
按照“市级抓龙头、区县抓精品、乡镇抓特色”的工作思路,铜仁积极挖掘乡村潜能、盘活乡村资源,推动农旅、康旅、体旅、水旅等深度融合,让乡村美助推百姓富,助力乡村振兴阔步前行。
截至去年11月,铜仁市已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3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3个;乡村旅游村寨35家,其中有1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功打造为3A级景区,13个民族村寨列入贵州省乡村旅游村寨名单,144个民族村寨列入贵州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名单。江口云舍等4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正让“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美誉度不断攀升。
人才振兴持续发力
煮出来的米饭透着油光,特殊的笋香气,让碧江区滑石乡白水大米享誉四方。
正值春耕好时节,日前,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调研组一行到碧江区滑石乡开展了水稻无纺布钵苗育秧技术调研指导工作。该技术采用机械播种、盖种一次性完成,做到精量播种,减少种子用量,节约工时,降低生产成本,是一项节本增效的新型育秧技术。技术下乡,让粮食增产增收,让供不应求的白水大米提质升级。
技术下乡,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人才是支撑。
近年来,铜仁紧扣"一区五地"奋斗目标,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通过加强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政策措施,乡村人才队伍培育及建设不断加强,为助推全市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调整完善产业发展专家库,入库专家2100余人,对铜仁12个区县的村级主导产业匹配专家1726名,为1786个村主导产业匹配专家802名,对14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主导产业匹配专家104名,将"田专家""土秀才"等凡是掌握一技之长或参加相关技能培训取得结业证书的对象,纳入产业发展人才库,目前建档管理实用人才10万余人。
精准发力,选优秀人才助推乡村振兴。为充分发挥新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先锋队"作用,铜仁坚持在"选派、培育、管理、保障"等关键点上精准发力,不断建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全市共选派驻村第一书记1690人、驻村干部3479人,确保选派力量能够满足不同类型村 的需要,发挥最大效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走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力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实现铜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乡村振兴,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