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三月,黔东大地处处生机勃勃。
在德江县沙溪乡大寨村,村民们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各自根据自身特长,有的划线、有的装修、有的打扫卫生……大家免费投工投劳扮靓村庄并在村里修建了民宿,打算发展农家乐增收入。
不等不靠、先行先试,扎实有序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积极选派5000余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参与乡村振兴;
……
虽然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依然艰巨。
如何才能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黔东大地广大干部群众正在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强化"四个不摘"
确保脱贫成果有效巩固
"同志们来到我家里了解实际情况,帮助我们,也让我对以后生活充满信心,我一定要把小孩抚养成人,让孩子长大后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德江县泉口镇杨田村村民何凤婵感激地说。
几年前,何凤婵的丈夫不幸遭遇车祸身亡,丧失家庭主要劳动力,又因子女较多,导致生活困难。去年10月,在当地村委的帮助下,她申请了农村低保。
自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我市紧握乡村振兴"接力棒",把握新形式、探索新方法、明确新任务,不断强化"四个不摘",狠抓"3+1"成果巩固、狠抓防贫预警监测、狠抓搬迁后续扶持、狠抓资金监管和反馈问题整改等,扎实开展民生保障相关工作,向着新生活、新目标不断奋勇前进,奋力开启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征程。
为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市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比照脱贫攻坚期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指挥中心做法继续抽派专人办公。继续执行市领导联系区县制度,并定期开展暗访。组建市派驻区(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督导组,全脱产驻区(县)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难点工作开展督导。
去年以来,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领导小组会、专题会等各类会议,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防贫预警监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施意见》《铜仁市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方案》《铜仁市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印发了《铜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十四五"专项规划》。
同时,全面落实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做好控辍保学成果巩固、儿童少年健康成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以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振兴我市乡村教育;做到脱贫人口医保应保尽保、应资尽资,不断强化疾病预防和预警监测,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增强对困难群众基础性、兜底性保障;做好农村住房安全实行动态预警监测管理,持续开展农村危房改造相关工作,确保人民群众住房安全;持续巩固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确保脱贫人口和摘帽地区在乡村振兴中不掉队。
发展产业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和对贵州对铜仁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有关决策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筹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坚持"突出点、连好线、扩大面、全覆盖"和"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做大经济总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路,不断探索创新优势特色集群发展路径,着力培育壮大生态茶、中药材、生猪、食用菌、蔬菜、水果、生态渔业等11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助推群众增收致富。
2021年,我市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7%,在增速保持全省前列的情况下,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下降。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壮大,建成茶叶、生猪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生猪规模养殖率、特色冷水鱼产量及黄精、百合、玉竹种植面积全省第1,抹茶产量占全国25%,拥有地理标志商标及产品33个,铜仁成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抹茶之都"。"梵净山珍·健康养生""梵山净水·泡茶好水""梵净抹茶·香溢天下"品牌知名度、市场美誉度极大提升。
抢抓机遇
为乡村振兴"蓄能"
新年伊始,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以下简称新国发2号文件),全面系统支持贵州发展。
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作为乡村振兴部门,立即成立了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局其他班子领导为副组长,各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争取新国发2号文件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专班,抢抓这一历史难得的发展机遇,主动作为,认真谋划构思,将争取我市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沿河、松桃2个县以外的剩余八个区县纳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盘子,推动所有区县共同发展。同时,积极主动向上争取,在打造铜仁市示范乡镇、示范村和示范带、提升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工程等方面着力,为全力开启铜仁市乡村振兴新篇章奠定坚实的基础。
积极主动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在产业协作方面,按照"广东企业+贵州资源""广东市场+贵州产品""广东总部+贵州基地""广东研发+贵州制造""4+"模式,深入挖掘与广东省、东莞市"资源—研发—产品—市场"全链条合作路径,积极推动东部优强产业向铜仁梯度转移。
围绕新国发2号文件指出的产业链供应稳定目标,按照10个区县和一个高新区拟每个区县3亿元标准共33亿元,将争取实现"一县一园"共建产业园,以产业园为载体,推动协作发展。同时,争取投入5亿元,打造铜仁市高新区与东莞市松山湖高新区协作共建市级产业园,按照"四+"模式,在科技、产业、金融、人才等方面深度协作,努力打造成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区。同时,切实抓住发展机遇,将积极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动全市经济、文化、旅游多方面发展。通过不断加强区域互动合作,多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征程中,铜仁将持续绷紧责任之弦,扛实责任担当,巩固脱贫成色,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文明乡风培育等工作,努力实现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