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阔步走在黔东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连片的农业园区,生产有条不紊;广阔的田间地头,农民笑逐颜开;乡村秀美如画,游人来往如织……一幅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拿篮美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铜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在深化“六共机制”、创新“一强两富三创”基础上,探索实施“强村富民”行动,围绕强基层组织、强集体经济,富农民“口袋”、富农民“脑袋”的“两强两富”目标,开展“七个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强村富民”行动走深走实,加快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坚持党建引领,构筑乡村振兴“新机制”
近日,走进江口县德旺乡坝梅村生态乐园,彩虹滑道、稻草迷宫、涂鸦广场、水上乐园……一应俱全,每逢周末,周边市民便来这里休闲。
坝梅村坐落在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脚下,位于梵净山西线,杭瑞高速公路穿越而过,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交通优势。以前,守着梵净山却吃不上“旅游饭”,这是坝梅村一直想突破的困境。村民们只能靠山吃山,通过发展茶叶、中药材种植及外出打工为生,产业单一、收入不高曾是坝梅村的真实写照。
如何发展乡村旅游,留住游客,增加群众收入?坝梅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大户+群众”发展模式,合理利用优质的生态资源和红色资源,开办农家乐,对红二、六军团木根坡会合旧址进行恢复重建,推动红色教育和乡村旅游深入融合,建设红色教育户外拓展基地,不仅可以吃住游乐玩,还可以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成为周边地区游客的“网红”打卡点。
如今,坝梅村带动全村30名群众就业增收50万余元,为60余户脱贫户分红5万元,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21年的5万元增至2023年的240万元,成功入选铜仁市第一批“强村富民”三年行动示范村。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实施“强村富民”行动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具体抓手,市委书记亲自谋划推动、区县党委书记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乡镇党委书记当好“施工队长”、村党支部书记负责“砌砖盖瓦”,压实四级书记抓“强村富民”行动助推乡村振兴工作责任。
同时,市县组建由党政分管负责同志任“双班长”的工作专班,乡村明确专人具体负责,畅通上下协同、一体推进的工作机制,采取部门属地双责任,建立资源整合机制,整合农业生产、水利等涉农资金、财政衔接资金和东西部协作资金21.3亿元支持农村产业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除此之外,为全力推进“强村富民”行动,我市组织第二批30名村党组织书记赴广东东莞跟岗学习工作。印发《关于围绕“强双基”开展“排队抓尾、双整双创”行动的细化措施》,积极开展“排队抓尾、双整双创”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参加学历提升的村“两委”干部共计3223人,其中参加学历提升的村党组织书记562人,占20.53%。
强集体经济,走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在德江县沙溪乡“兴村富农惠民超市”,村民们正在超市选取各自需要的用品用具。超市内商品琳琅满目,场面热闹非凡。
惠民超市作为德江县首个村级集体经济超市,是沙溪乡利用闲置的政府办公楼作为经营场地,整合了15个村(社区)的集体经济闲置资金,共同打造的集日用百货、办公用品、农特产品等供销为一体的综合型超市。至今,超市已实现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元,日均营业额稳定在1500元以上。
穷家难当,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我市坚持把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从提升服务能力、拓宽发展思路等方面发力,突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瓶颈。
创建强村富民公司,以提升服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为着力点,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统一保险、统一奖补和分户经营“五统一分”方式,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目前全市已成立强村富民公司234家、带动村2075个。
创建强村富民工坊,聚焦农民就业增收问题,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把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村,盘活闲置学校房屋土地等,建立强村富民工坊进行接单、派工,实现送订单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推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资。目前,全市共建强村富民工坊349个、吸纳劳动力就业3.4万人。
在拓展强村富民方面,村(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组织群众、整合资源作用,因地制宜探索出龙头企业带动、资产资源入股、提供社会服务、组织订单生产、承接工程项目“五种路径”,解决发展集体经济路径不畅、载体单一、资产资源闲置等问题,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截至去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收入5万元以上达100%,其中50万元以上的村有563个,数量和增幅均排全省第一。
拓宽增收渠道,画好共同富裕“同心圆”
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既照顾了家庭,每天还有上百元的收入,这让石阡县河坝镇王坪村的村民们乐开了花。
时下正是花椒管护时节,连日来,在河坝镇王坪村拐枣坪花椒基地,村民们如往年一样忙着给花椒管护,一派繁忙景象。石阡县大齐岭家庭农场负责人是河坝镇王坪村村民刘恩刚,一位返乡创业回报家乡的青年,也是石阡县唯一获得省级“家庭经营为主的利益联结机制试点”的单位。
2017年,在河坝镇党委、政府号召下,刘恩刚返回家乡,筹建了石阡县大齐岭家庭农场,致力于九叶青花椒的种植和改良。在当地政府的帮助和引导下,目前,九叶青花椒已进入盛产期,产值上百万元。
作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家庭农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正日益凸显,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注入了新活力。我市紧扣发展集体经济促农增收目标,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聚焦“六大主导产业”,深化“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万余个,发展茶叶、食用菌、牛羊等农特产业,增加经营收入。去年农村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为3627元。
除此之外,我市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依法承接“以工代赈”项目,做好农业农村、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任务和用工环节,带动附近群众就业增收;组建劳务公司,开展用工指导、技能培训和有组织劳务输出等服务,促进稳岗就业?;钩浞址⒒哟寮都寰昧┐┗菖┳饔茫菩姓叻趾?、效益分红、集体分红“三次分红”模式,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向低收入困难群体倾斜、向一般农户延伸。
截至目前,全市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政府投资项目共229个,发放劳务报酬1.65亿元,带动1.37万人就业增收,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收入为6368元,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8.5%、排名全省第一。
富农民“脑袋”,筑牢乡村治理“共同体”
在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谢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天一有空,村民们组建的文艺队伍都会到广场排练。
“以前,村民晚上回家各忙各的,成天抱着电视手机不撒手,各个小家庭的文化活动也很匮乏。现在,村里都建起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基层所有的文化资源聚拢到一起,也把人心聚拢到一起。晚上没事大家就聚在一起唱歌、跳舞,邻里之间交流更多,关系也更加和谐?!贝游镏实骄?,今年54岁的村民夏文珍见证了这一奇迹。
这几年,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下,群众生活越来越好,经济富裕后,精神文化上出现了短板。“就是打麻将、看电视、耍手机,一天不出门,生活显得特别无聊。”村民罗仁贵觉得,没有精神文化追求的生活,不是小康生活!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我市全力实施“塑形铸魂”工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形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教育引导农民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大力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特色小寨。选择一批主体积极性高、文化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强的村寨,规划建设传统村落型、农耕文明型、产业发展型、红色文化型、乡村旅游型、研学体验型、民族风情型等类型特色小寨。截至目前,已有102个特色小寨成为铜仁乡村振兴样板。
——大力建设“党建+孝文化”和美乡村。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推进孝文化进家庭,开展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评选出“孝老爱亲”道德模范20名、提名奖10名,新时代孝道文化正在铜仁大地广泛传承,孝老爱亲日渐成为全市靓丽的美德风景。
——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持续整治房子乱修、厕所乱建、污水乱排、垃圾乱倒“四乱”问题,农村环境实现从“一时美”向“持续美”转变;聚焦破除高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弘扬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正气清风,有效提振农民群众精神面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富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实现新跃升。我市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发展乡村文化和乡风文明,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了美丽乡村“内外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