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多部门新修订并印发了《文化?;ご欣霉こ淌凳┓桨浮?,旨在提升文化和自然遗产?;に剑贫幕糜稳诤虾透咧柿糠⒄?。其中,位于贵州黔东南州的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1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で?,历经多年发展,成功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阶段性目标,在机制建立、政策完善、品牌培育、文旅融合等方面大胆创新,持续探索民族文化?;ご械挠行Щ?。
贵州省黔东南州被称为“文化千岛”,少数民族文化浓郁且多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以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でナ郑小氨;び畔?、整体?;?、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大胆创新,坚持?;?、传承、发展并重,于去年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文化生态?;で?/span>如今,黔东南州的民族文化遗产散发出灼灼光彩,文旅融合之路走得更加从容自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黔东南州将如何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实现新跨越?时下,在黔东南州榕江县,虽然2024年贵州“村超”总决赛早已落下帷幕,仍不时有游客前来“村超”球场打卡。2022年以来,“村BA”“村超”持续火爆出圈。每逢赛事举办,侗族大歌、苗族飞歌、侗族刺绣、苗族蜡染、苗族银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轮番登场,将赛场变身为一个巨大的“秀”场,让现场观众目不暇接。不少游客表示,就是奔着现场的民俗表演来的。黔东南州是我国苗族、侗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也是苗侗文化核心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八成。当地享有“歌舞之州”“民间手工艺之乡”“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百节之乡”等诸多美誉,生活其间的46个民族在长期交流融合中,共同创造了以苗侗文化为特色、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黔东南民族文化。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黔东南州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3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项78处;有中国传统村落415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26个。2012年12月,原文化部批准设立了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な笛榍?。“不管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ず们系拿褡逦幕际圃诒匦??!鼻现菸奶骞愕缏糜尉指本殖ぶ苡窆?。彼时,贵州省文化旅游声名鹊起,黔东南州文旅产业也呈现蓬勃增长态势,传统民族文化成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亮点。2012年,该州实现旅游总收入198.5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尝到了甜头的村民,对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大增。在我国规模最大的苗族村寨——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村千户苗寨,苗家传统吊脚楼吸引众多游客。为调动景区内村民?;さ踅怕サ幕?,景区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按比例提取一定资金,根据建筑年代、房屋结构等指标对吊脚楼进行评分、分红?!胺课菽晗拊匠?、?;さ迷胶茫值靡簿驮蕉?,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西江村党总支书记李胜武说。与此同时,随着交通条件改善,越来越多年轻人走出大山,把外面的生活方式带了回来,在不经意间改变着当地人的心态和生产生活条件。周玉国说,文化深深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ず梦幕捅匦氡3秩嗣堑纳钚翁环⑸卮蟊浠?。而生产生活条件的快速改变无疑增加了文化生态?;さ哪讯?。女性苗族盛装原本是苗族姑娘最为隆重的嫁妆,过去不少女性在几岁时就跟着长辈学习制作技艺,但随着年轻人婚恋观念改变,一定程度上导致学习相关技能的人群减少。同时,随着群众经济条件逐步改善,不少人争相拆掉了原来的木质房屋,改建了小洋楼。受此影响,传统木屋修建工艺也面临着失传风险。以黎平县肇兴侗寨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为例,传承人陆根卫之子是目前唯一的项目传承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此外,黔东南州传统民房多为木质结构,火灾时有发生。加之居住布局紧凑,导致一把火在短时间内就能毁灭一个村寨。2014年的一场大火,就让有着300多年历史、曾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的镇远县报京侗寨损失惨重。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由于当地不少“非遗”技艺者是高龄老人,许多口传心授的非遗技艺已步入即将消失的边缘;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っ媪俅卸狭?、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数据显示,黔东南州4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目前已有13人去世,在世的平均年龄达66岁,其中60岁以上的达22人,最年长者已88岁高龄。此外,在市场经济下,群众传承?;っ褡逦幕幕砸彩艿接跋欤踔烈恍┐呈忠杖瞬坏貌煌獬鑫窆?,另谋他业。周玉国说,文化要?;?,群众要生活,必须在二者的平衡中找到一条出路。旅游旺季,每日上午11时左右,黔东南州雷山县郎德镇上郎德村寨子里的广播准时响起。村民们放下手中活计,换上民族服饰排列于寨门前,吹响芦笙,为入寨观光的游客送上一道又一道拦门酒。年逾半百的村民陈晓明,是寨子里少有的能吹奏21管芦笙的演奏者。凭借这手绝活,他拉起一支10多人的演奏队伍,带动不少村民参与表演,共同吃上了旅游饭。上郎德村党支部书记陈尚福告诉记者,该村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超百万人次。敬重历史、延续文脉、乐享发展才是良性循环。要在?;ぶ蟹⒄?,在发展中传承。独特的民族文化,是黔东南文旅产业的“根”和“魂”,也是“人无我有”的竞争优势所在。黔东南州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推进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守护共同的精神家园,既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更是一项崇高的责任和使命,是当地发挥比较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な欠⒄沟幕?。”周玉国说,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で?,首先要解决好保护什么的问题。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で娑缘氖且桓龅厍尥蛳蟮奈幕低?,更加多元,也更加复杂。经过反复论证后,当地最终决定将境内的文化遗产?;し段Щ治坠?、云台山、月亮山3个苗族文化整体性?;で颍隙?、北侗两个侗族方言区的整体保护区域,以及清水江木商贸易文化传承路线、都柳江苗族侗族迁徙文化传承路线、舞阳河古驿道文化传承路线3个传承区域。在划定区域主题后,黔东南州进行了长时间、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累计排查到非遗资源线索5200多条,非遗调查资料50余册,目前已整理出版相关非遗系列丛书,做到摸清家底、归类建档。黔东南州还依托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坚持抢救、?;ず痛胁⒅?,启动实施非遗数字化记录工程。目前已完成侗族大歌、苗族古歌等33个项目,以及15位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为非遗项目研究宣传和传播利用留下了珍贵资料。同时,黔东南州还启动40名省级、州级濒危项目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在2019年安装贵州省非遗数字化著录与存储应用系统,初步建立了黔东南非遗数据库系统,推动州、县两级非遗数字资源共享。2018年,黔东南州创新传承人?;つJ剑葱轮贫ǔ鎏ㄖ菁斗且糯硇源腥巳汗芾戆旆?,2023年认定公布首批州级非遗传承人群16个,调动了非遗传承人群的积极性,增强了非遗人才队伍活力。传承非遗,抓住了年轻人就抓住了未来。据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で⒄怪行母敝魅涡に剂冀樯埽弥莼平且沤T肮ぷ?,目前共建成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323所,形成以凯里学院和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为龙头、县级职业技术学校为骨干、323所示范项目学校为带动的非遗教育层次。在一系列举措推动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人、民族文化生态的?;ふ?。2017年,长期在外务工的“80后”潘仕学回到家乡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随后开办了春富银饰工坊;2018年又成立了麻料银饰刺绣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将村里的银匠聚在一起、抱团发展,共同发展银饰加工。目前,麻料村超过六成的家庭在从事银饰加工,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で唇üぷ骺挂岳?,黔东南州各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量明显提升。其中,国家级项目新增10项、省级新增110项;国家级传承人新增21名、省级新增63名。夏日的黔东南州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热闹与宁静兼具。来自大城市的研学夏令营团队一边享受着清凉,一边近距离感受古法造纸的独特魅力。游客袁丹从贵阳专门带着孩子前来体验,“既能看,又能动手,小朋友喜欢得不得了”。石桥村是远近闻名的“中国古法造纸之乡”,其古法造纸技艺已传承1500多年。村民利用当地丰富的构皮、杉根等原材料,纯手工制作出质地优良的白皮纸和彩色纸,因其工艺细腻、柔韧性强、拉力大、光泽度好、吸水性强,深受游客喜爱。南皋乡政府工作人员刘攀介绍,石桥皮纸目前已销往北京、杭州等地。近年来,石桥村借纸发力,积极推动“古纸+旅游”“古纸+体验”等以纸文化为主的体验式研学旅游,既传承了技艺,也带火了乡村旅游。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安告诉记者,今年以来,石桥村的乡村旅游收入达600余万元。自设立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な笛榍岳?,黔东南州以?;し俏镏饰幕挪诵模葱隆胺且?”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了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向促进。一方面,黔东南州依托非遗传习基地、传习中心(所)、特色街区等场所空间,加强非遗研学游、体验游,推出“魅力黔东南多彩非遗体验走廊”“苗疆非遗研学主题体验走廊”等非遗特色旅游线路,用非遗的“活”起来带动旅游的“旺”起来。去年5月,黔东南州与《中国国家地理》联合推出全长488公里的“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将42个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串珠成链,沿线设立13个非遗驿站,集中展示沿线的非遗文创、美食、民族歌舞。一经推出,就吸引众多游客体验。去年10月,“乡村旅游1号公路—侗乡旅游环线”成功入选第一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在黔东南州台江县萃文街道民族民间服饰织锦工艺厂,记者遇到了年届八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传承人潘玉珍,老人家自幼随母亲学习苗绣,染、织、绣全能,是当地众所周知的刺绣能手。2017年以来,在北京依文集团的帮助下,潘玉珍同其他绣娘一道,先后带着苗绣产品在伦敦、巴黎等国际时尚之都的T台亮相,成为众人簇拥的“大明星”。潘玉珍将传统苗绣与时尚服饰结合,一次次将苗绣品牌和传统手工艺呈现在国际舞台。如今,潘玉珍和其他绣娘的刺绣作品已融入国际时装设计,不仅成为超模们身上的服饰,还变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精致工艺品。传统与时尚的结合,碰撞出新的国潮火花。潘玉珍告诉记者,自己虽年岁已高,但念念不忘的还是如何将自己的苗绣技艺传承给年轻一辈,希望她们能够继续把祖先的手艺传承下去。黔东南州还结合易地扶贫搬迁的实际,推行“非遗随人走”?!笆濉逼诩洌钡厥凳┝?0多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在搬迁安置点建有芦笙场、非遗展示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39个,组建了40余支非遗传承队伍,将原住地文化搬入新社区,使得传承有保障。位于榕江县车民街道的特和社区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小区,考虑到易地搬迁群众具备较好的民族蓝靛染、刺绣、蜡染、草木染等非遗技能基础,当地规划、设计与建设了集研发、生产、展示、销售、体验、文旅于一体的“母亲回家手工坊直播中心”,已开发出七大品类、400多款产品,带动100余名易地扶贫搬迁妇女就业。“真没想到,老了还能靠小时候学会的手工活挣钱?!?5岁的特和社区居民石本然告诉记者,刺绣是打小就学的手艺,以前工艺再好也卖不出去,现在产品销路打开了,家门口就有干不完的活。近年来,黔东南州先后出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加快推进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支持民族工艺品发展。如今,越来越多人加入民族工艺品的制作加工中来,“指尖技艺”正发展成为“指尖经济”。2023年,黔东南州纳入监测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产值超过3亿元。在“村BA”“村超”火爆出圈的带动下,黔东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进一步为外界所知。乡村体育赛事所塑造的新模式、新平台,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新力量。2023年,在“村BA”“村超”的赛场上展演的非遗精品节目超过260个,8万余人次的群众啦啦队现场参加“非遗秀”。“两项赛事累计吸引全网浏览量数百亿次,成为‘现象级’的文体嘉年华,有力促进了当地文体旅商的融合发展,反过来也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鼻现菸奶骞愕缏糜尉治幕挪瓶瞥ぱ詈烀匪怠T诿褡逦幕胩逵碌娜诤霞映窒?,黔东南州旅游市场持续“井喷”。2023年,当地共接待游客7879.4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75.82亿元。从“实验区”到“?;で?,两字之差,对黔东南而言,却是质的飞跃。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宋阳认为,“黔东南州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未来还需要统筹破解好发展资金筹措、传承人队伍扩充、非遗?;び肜贸【胺岣?、品牌培育、产业提质升级等难题,要抓住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机遇,持续发力,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び敕⒄瓜嗟靡嬲玫穆纷印?。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黔东南州将持续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ぃ罅ν平褡逦幕钐欣?,精心打造非遗文创品牌,推动“非遗+”深度融合发展,使保护区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各族群众,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浓郁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黔东南州作为“文化千岛”独特的魅力所在,也是当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所在。?;ず谜庑┌哽档奈幕试矗歉弥莸5痹鹑问姑?、培育发展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通过10余年的不断努力,黔东南州的民族文化生态?;ひ丫〉昧顺醪匠尚?,其文化影响力稳步提升,文旅融合持续走深走实。同时,也要看到,发展起来后要面临的问题会更多。推进民族文化生态?;で咧柿糠⒄梗且幌罘痹拥南低承怨こ?,尤其是在黔东南州这样一个刚刚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地区,显得更为艰难。既面临着科学处理?;び敕⒄构叵档奈侍猓裁媪僮牌放朴跋炝θ?、人才支撑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基础薄弱等难题。例如,如何调动更多智力资源,把众多传统村落的特点发掘出来,因地制宜地融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如何让广大手艺人深度融入市场大潮,学会在市场中找饭吃?等等。这些都是推动发展亟须破解的难题。而破解难题,也是未来增长的潜力所在。一方面,坚定?;ぞ鲂牟欢?。文化是精神命脉所系。政府部门要从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高度出发,切实履职尽责,盯紧关键环节持续发力,发挥好引领作用,科学制定?;す婊?,完善保护发展机制,搭建高水平保护平台,多举措把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ず谩⒋泻?。另一方面,学会用市场的办法推动发展。文化产品不仅有文化属性,也有经济属性。要积极发挥好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让资本愿意投、年轻人愿意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ぁ⒋泻头⒄?,拓展应用场景,打造特色品牌,最终实现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两加强、双促进。民族文化生态?;っ挥芯滞馊?,人人都要唱主角。特别是生活其间的人们更要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勇当民族文化?;?、传承的代言人和发展的探路人,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