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碧焐迪吕?,荧幕亮起来,蒲扇摇起来……记忆中的“老伙计”——露天电影,又闯入了人们的生活。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露天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在业余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的年代,它让人们从斑驳的光影中找到了精神慰藉,它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老一辈人温馨而甜蜜的回忆?!爸心厦怕短斓缬啊狈庞郴疃?,随着时代发展,作为文化记忆涌现。
大荧幕上的光影故事,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观赏,点缀了城市的夜空,也点亮了万千观众的心——“一下子就想起了童年”“真热闹,像一场邻里聚会”“好看也好玩,希望常态化举办”……
当“久违”的记忆再次发酵,我们不禁想问,露天电影何以再次走红?
中南门露天电影放映现场。
重拾文化记忆,为文化认同“敲重点”
露天电影,不仅是一种电影放映形式,更是一种情怀,一份文化记忆。
昔日的隽永情怀?!奥短斓缬笆羌复泄斯餐那啻何镏ぁ!币怀÷短斓缬?,瞬间将时间拉回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放映机架起来,幕布拉起来,晚霞还在天边,大人小孩就早早搬来小板凳坐下,翘首以盼。放映机里射出的那束光,点亮了夜空,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添加了欢乐,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那份纯真和美好,在几代人的记忆中隽永绵长。
鲜活的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胶片电影早已淡出市场。如今,在城市里,航空座椅、环绕立体音响、4K高清荧幕,再加上一桶爆米花、一杯饮品,成为人们看电影的标配。而对于“00后”来说,露天电影是个十足的“稀罕物”。当露天电影重回人们视野,场景更多元、片源更丰富、仪式感更强……人们意外,“露天电影,居然也能这么时尚”。
“露天电影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真实与幻想、虚荣与谦逊的纽带”,在喧嚣纷扰的世界中,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一片宁静的栖息地,那是心灵得以休憩的港湾,是我们在疲惫与困惑中寻找慰藉的地方,正是有了中南门露天电影,人们便有了许多“与生命有关”的值得回忆的夜晚。
中南门露天电影放映现场。
厚植人文精神,为城市文明“夯根基”
自2023年以来,铜仁市在碧江区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持续开展了“中南门露天电影”放映活动,吸引了一大批铁杆影迷“粉丝”,现已成为铜仁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大品牌和亮点。
据悉,该活动自开展以来,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参与面广、媒体持续报道、社会效应凸显。据统计,截至目前,共放映电影527场次(不含国内公益宣传片),开展“中南门露天电影+文艺演出”活动40余场次,场均电影固定观影人数超800人次,流动性观影约1500人次,十分“叫座”,通过自媒体辐射群众超过500万人次?!爸心厦怕短斓缬啊狈庞郴疃潜恢醒搿⑹?、市各级媒体多次报道,吸引市内外众多游客及自媒体达人争相打卡。
有人说,电影是人生的一次奇遇。露天电影的魅力,不仅在荡气回肠的内容情节,更在故事之外……
“坝坝影院”,营造出松弛的氛围感。露天电影的魅力,在于其开阔的观影环境和独特的氛围。中南门露天电影观影场地选择位于城区中心地段的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以团结广场步梯作为天然看台,小广场作为银幕设置区。在这里,没有封闭的影院空间,只有漫漫星空、阵阵微风;没有固定的观影姿势,只有放松惬意地坐卧自如,人们品尝着小吃,孩子与宠物在周围奔跑……这不正是时下流行的“松弛感”“氛围感”的生动写照吗?
天然场域,带来不期而遇的“轻社交”体验?!岸览掷植蝗缰诶掷帧保短斓缬暗摹胺⒔汀?,为都市生活增添了新的社交场所和交流平台。人们时而安静观影,时而小声讨论,相同的话题、共处的时空,减轻了“社交成本”,破除了“社交壁垒”,形成一种特别的社交体验。也许几场电影之后,孩子就多了玩伴,家长就多了“买菜搭子”,年轻人也收获了开启爱情的可能,进一步提升城市温度,提振群众信心,增加文明程度,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
“文化大餐”,提供津津有味的精神补给?!罢肮槔础钡穆短斓缬埃?M×3.8M的大银幕、专业音响等更先进的数字放映设备,更广泛、更新鲜的片源,固定LOGO、“一周影讯”宣传栏,在梯步两侧安插宣传道旗,营造暖心、怀旧、和谐等独具特色的观影氛围,这样新鲜、丰富的“文化大餐”让感官和心灵都得到满足和滋养,让平凡的生活更是有滋有味。露天电影在与市井日常的有机融合中,增强了大家的文化获得感,丰盈着城市的文化记忆。
打造文旅IP,为地方发展“添活力”
文化IP是旅游吸引物优化和创新的原动力。旅游吸引物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要素?!爸心厦怕短斓缬啊蔽幕疘P,利用文化记忆符号,协同整合文旅商品、文艺活动等元素拓展文旅消费新场景。让流量变留量、让留量变增量。
发挥“万物可搭”的气质,成为文旅融合的“好搭子”。有效嫁接资源,实现融合发展,是露天电影再度走红的重要原因。走进放映地,会发现这里往往还有手作市集、“乡愁之味”特色小吃摊位、主题文艺演出等其他品类的商业活动,打造“文化+”产业链,盘活地摊经济,活跃城市夜经济,吸引了市民和游客参与,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旅游吸引力,实现了文旅融合发展。
扩大“宣传力度”的特质,探索城市发展的“新方式”。将“露天电影”放映时间、放映地点固定化。一方面,优化选片定片机制,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选出群众真正想看的影片。另一方面,创新放映形式,推动影片放映与文明实践有机融合,力争实现“1+1>2”的效果。比如,将露天电影作为“支点”,通过整合资源、线上线下融合,撬动地方发展。有时与公安联合开展反诈宣传、交通安全宣传;有时邀请医疗团队义诊,为群众健康护航;有时开展普法教育,提高群众知法、学法、懂法、用法……
用好“户外场景”介质,培养文化自觉的“新路子”。搭建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互动平台,鼓励群众发挥其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群众在文化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一是邀请市内影评人士开展“每月影评”活动,示范引导带动群众参与互动;二是组织“观影大家谈”现场交流活动,引导观众现场点评、谈观影感受、提放映建议,并为参与群众赠送小礼品,吸引群众交流互动。三是开展主题活动。利用周末,在电影放映前后,围绕电影放映主题和内容,组织专业演员、部门干部职工、行业协会、群众文艺爱好者在现场开展“唱主题歌”、“跳主题舞”、“主题朗诵”等文艺表演,增加互动感和现场参与,培养群众文化自觉。
露天电影以其独有的魅力,打开更加生动的夜生活。铜仁市也将继续探索“光影铜行”之路,拓展经济社会发展“新空间”。期待这幅光影与身影叠加、乐声与笑声交织的人间烟火图景更加迷人。(王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