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松桃苗族自治县普觉镇围绕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聚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工作,深入推进“1+3”治理模式走深走实,按照“党建引领、治理创新、群众参与、共治共享”的思路,以东门村为试点,积极创建善学、善为、善富、善治的“四善乡村”治理品牌,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村级党组织治理水平和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设“善学”乡村,营造尚学乐学好氛围。以培育知识化、学习型、高素质农民为目标,统筹镇农业、民政、司法、“五老”等资源力量,创办东门“乡村学堂”,推行“学员制”“学分兑奖”等机制,为报名学员建立学习档案,以党的政策、农业技能、法律知识、防骗防诈等为内容制定学习计划,健全学习制度、学员制度,全力培育知识化、学习型、高素质党员群众。目前,吸纳党员群众报名学员210名,开展村级授课4次。深入开展学理论、学政策、学技能、学知识的“四学”活动,采取培训会、群众会、院坝会等方式,开展座谈会、院坝会5次,覆盖200余人;开展各类政策宣讲宣传8次,覆盖300余人,党员群众思想认识、能力素质不断提升。
建设“善为”乡村,构建共治共建好格局。为激励引导镇级干部担当作为、村级干部善于作为、党员群众有所作为,建立“联系村领导包村、驻村干部和村组干部包组、镇级干部包户”工作机制,将党建、综治、民政等工作下沉到网格,将党建联系情况与干部绩效考核挂钩,强化干部担当。建立源头、过程、实绩、预警的“四位一体”村干部管理机制和“党员先锋队”“党员积分存折”机制,激励“头雁”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与移动公司开展数智乡村治理协议合作,搭建集“三务”公开、综合治理、视频监控、群发通知、线上问答等为一体的共治共建平台,激发群众“公共精神”、凝聚群众“治理共识”。目前,开展线上线下议事会3次,商议决策村级事项4个,化解矛盾纠纷2起。今年1月,东门村动员在外乡贤人士、党员等捐款捐物,设立“保健康、防重症”基金3000元,募集防疫物资折合资金5000元,筑牢了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防线。
建设“善富”乡村,蹚出强村富民好路子。以产业推动、强村富民为目标,围绕村民转化为产业工人、转化为职业农民的“两个转变”,该镇党委指导创办普觉镇强村富民公司,吸纳21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入股合营,统筹盘活各类资源,推动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目前,东门村发展“米豆腐加工厂”“农家乐”、经果林等特色产业,村级集体经济年均增收30万余元,吸纳20余名农村劳动力成为职业化产业工人。同时,依托“家庭农场”模式,以鼓励引导村民家庭为单位发展农业产业,由镇、村两级统一提供技术技能、产业指导、土地协调、产销保障等服务,推动28户农户成为“职业农民”,年均增收5万元。
建设“善治”乡村,实现治理有效好成果。以促进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主体、治理效益转变的“四个转变”为目标,突出乡镇党委和村级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领导,建立资源、人员、管理、服务“四个下沉”机制,开展“党员代办”“送学上门”“困难走访”等活动200余人次,推动治理理念由“管控”到“服务”转变。将东门村划分为5个网格,统筹党员干部、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一村一警”等力量,全面搭建“党建网、综治网、民政网”三网融合的扁平化治理模式,开展村庄大整治、“最美系列”评选、党员户授牌等活动9次,联合走访5次,推动治理方式由“粗犷”到“精细”转变。搭建群众议事平台、丰富活动载体,积极引导党员、乡贤、致富带头人参与乡村治理,推动治理主体由“单元”向“多元”转变。建立清单化、台账化、项目化乡村治理考核体系,细化基层党建、综合治理、民生保障、乡风文明、安全生产5个大项20余小项内容,让乡村治理干有方向、做有抓手,推动治理效益由“低效”向“高效”转变。(杨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