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峡出平湖,白鹤舞乌江。蓝天白云之下,沙坨水电站巍然屹立。站在万木苍秀的珠瑙岩峰顶俯瞰,乌江山峡百里画廊峡谷恢宏壮美,江水清澈,翠峦起伏,果蔬溢香。
地处武陵山脉腹地,作为革命老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沿河自治县,千里乌江流经这方英雄的土地,养育了两岸70万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各族儿女,又在这里涵养出独特多姿的天纵自然风光,因此备受关注。作为曾经的国定贫困县艰辛摘掉“贫困”标签按期出列、豪迈推进乡村振兴浩大工程坚毅勇行的背后,其中的“红色引擎”如何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发挥作用?近日,笔者穿越连绵的群山,走进位于黔渝交界处的沿河,在“第一现场”寻找答案。
“我们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穿到各项工作全过程,积极探索开展以‘大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围绕‘抓党建促发展’主线,搭建多功能平台,创建多元化载体,形成同频共振的大党建工作新格局。以强党建为抓手,融合赋能创新工作举措,进行党建引领下的乡村基层治理新探索,为各项工作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毕匚榧锹藓橄樗怠?/p>
茶香氤氲见证乡村蝶变
每年清明时节前,在中寨镇万亩生态茶园中,漫山的茶叶抽芽吐翠,正是茶农们采摘的忙碌时刻。当地人说,每天都有200-300人在山岭间采茶。
谁能想到,5年前,这片土地还是一片荒芜景象。2018年,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36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带着“先富带后富”帮扶使命,跨越千山万水落户中寨镇,从此这里一座座荒山野岭日渐披上绿装。
“2018年‘白叶一号’落户志强村以来,由于茶产业的带动,短短几年,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村里从一条毛路变成了水泥公路‘网’,荒山变成了青山,村民从以前不愿意做茶变成现在抢着做茶?!敝姓蛑厩看宓持Р渴榧钦庞赂嫠呒钦?。
“白叶一号”的到来,既绿了青山、美了环境,又富了百姓。随着“白叶一号”落地生根,不少村民通过种茶盖起了新楼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发展茶产业,60多名“雁归人士”纷纷回乡创业做茶叶,全力推进茶叶规?;⒄梗ǔ梢慌婺;?、标准化、示范化茶园基地,真正形成“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的发展态势。
目前,中寨镇的生态茶种植已覆盖11个村,面积10800亩,联农带农1133户,茶产业总产值达1000万元。中寨镇已建起6家茶叶加工厂,方便茶企和茶农加工茶青。如今,“白叶一号”致富茶的故事仍在锯齿山下继续……
沿河种植茶叶历史悠久,依托独特的土壤、气候及地理环境,出产的茶叶凭借醇厚的口感和馥郁的香气声名远传,先后荣获“贵州十大古茶树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古茶树之乡”等荣誉称号。在各类茶事活动中,共获各类奖项82个,“好山好水出好茶”在沿河得到了充分印证。
作为种茶大县,茶产业是沿河生态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5.81万亩,投产茶园14.61万亩,年产值达到13.5亿元,惠及10多个乡镇的村民群众。
产业带动,品牌赋能,深山里的一片片“绿叶子”变成了“金叶子”。绿了荒山,富了民!“白叶一号”茶叶,正成为推动沿河乡村振兴的“黄金叶”,在茶香氤氲中,继续讲述着强村富民的乡村蝶变故事。
“一头肉?!背煊蒲铩澳痢备?
夏日的清晨,清冽的山风、扑鼻的花香让人心旷神怡。笔者一行走进谯家镇猫阡坝村现代化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牛儿在悠闲地吃草,不时传来的“哞哞”叫声,让空旷的山野间充满生机。
这里是沿河西南牛城谯家基地。全程采取机械化管理、现代化养殖方式,“发酵床”、保温室、环保池、蓄水池,三个养殖区有序排列,养殖区里闻不到难闻的气息。当前存栏428头母牛,7头牛崽。牛粪被制作成有机肥投入牧草基地循环利用,没有产生废弃物。工作人员卢银富正在细致地清理卫生,清洗水槽,60个水槽两天清洗一次。
眼下,谯家镇的养殖户经常来基地学习先进养殖技术。这样的热闹场景在沿河农村越来越多。
沿河是贵州肉牛产业发展重点县和示范县,存栏牛超过15万头。近两年,沿河推动肉牛产业向着全产业链发展,引进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联农带农,推动肉牛养殖朝着规?;?、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动能。随着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不断推进,产业呈现出布局优化、规模扩张、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态势,“畜”势出深山,“牧”歌正嘹亮。
在县里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下,沿河肉牛养殖家庭农场已经发展到400多家,参与养殖的合作社、企业达到140多家。在中界镇,西南牛城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这里将建成集牛舍、有机化肥厂、草料加工厂于一体的规模化标准养殖场,每年可出栏肉牛3000头,带动服务肉牛养殖2万头以上,实现年产值2亿元,成为沿河自治县最大的肉牛养殖场。
“经过深度合作,沿河肉牛的存栏量上来了。我们计划在沿河启动一个屠宰深加工厂建设?!惫笾菸髂吓3悄烈涤邢薰綜EO刘红晖说。
为了进一步向农户推广经济效益高的肉牛品种,县里探索出订单合作模式,并打通金融渠道,为农户买牛、养殖、回购提供保障。除了订单模式,针对技术能力不足或无固定圈舍的农户,西南牛城还提供代养模式。村民在购买牛后,交由西南牛城全程代养并回购,所得收益农户和牛城按7:3的比例分配。养殖合作模式多样,技术有保障、保底回购,让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更为紧密。
正在配套建设肉?;钐褰灰字行?。同时,在周边规划建设深加工中心,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西南牛城与县内食用菌生产企业合作,将菌棒用于肉牛养殖,既拓宽了饲料渠道,又实现菌棒资源再利用。
今年,县里还将建成9个300头规模肉牛养殖场以及饲草收储中心项目,新增饲草种植3万亩,年产饲草20万吨以上。坚持以销带产、以企带农、以村带户,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开展养牛示范镇、示范村、示范户创建,推动全县肉牛规模达到20万头以上;带动种养循环发展,抓好肉牛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产业发展与强村富民双收。
“肉牛产业是沿河立足基本县情确定的主导产业,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肉牛全产业链项目是具有极强带动作用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好项目,必将为沿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支撑、蓄积强大潜能?!毕匚笔榧?、县长代忠义说。
“创文”行动描绘城乡美景?
走进如今的沙子街道南庄村,道路平坦宽敞、院落干净别致、设施健全完善、村民和睦安宁,生态宜居宜游……漫步其间,处处皆景。
“以前村里环境脏乱差、村民收入低,自从实施美丽村庄规划打造后,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我们享受到创建文明城市、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红利,收入也水涨船高,迈向美好生活的步伐更加坚定从容。”南庄村村民们高兴地说。近年来,该村在和美乡村建设中从细处着手,向实处出发,以“绣花功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村容村貌迎来“高颜值”。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近年来,该县用足用活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示范行动,持续推进高质量“清洁村庄”建设,深化美丽庭院建设,有效提升乡村建设成色,促进人居环境“颜值”“气质”双提升,让传统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沿河对所有行政村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完善,把乡风文明、移风易俗等内容融入其中,成为全县培育文明新风、推动乡村治理的新载体。一年来,全县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共开展2000余次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服务活动。2023年,已申报获得全市文明村79个,全市文明乡镇14个,全市文明单位50个,全市文明家庭4户,全市文明校园20所。截至目前,已成功创建文明乡镇共19个(其中省级文明乡镇4个,市级文明乡镇14个,县级文明乡镇1个)占全县乡镇的100%,已成功创建文明村共337个(其中全国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9个,市级文明村79个,县级文明村247个),占全县行政村87.53%。通过活动开展,让农村生活环境更加优美,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在广大农村形成文化的生活方式和醇厚的乡风民风。
听民声、送文明、送文化,把温暖带到百姓身边。该县为推动实现文化育民、文化励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广泛开展了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利用各种节日开展文化进万家、 “强国复兴有我 建设书香沿河” “新时代·中国梦·劳动美” “工会杯”象棋公开赛、 “乡村振兴·农信黔行-流动乡村小舞台”等群众性主题文化实践活动,推进乡村主题文化建设,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一地文明风,满目幸福景。如今,一处处看得见的变化、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一幕幕心贴心的服务,正不断浸润着人心,提升着沿河这个西部滨江山城的民生温度。
“城乡要美,美在文明;民风要正,正在村规。近年来,我们紧抓‘创文’契机,大力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深化乡风文明建设,树新规、易旧俗、育新风,营造了向上向善向美的强大社会氛围,用乡风文明勾画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心圆?!毕匚N?、宣传部长、统战部长董道萍说。
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快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当前,沿河城市和农村,正在奋力描绘村容村貌美、富民产业美、社会和谐美的和美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