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妇联结合搬迁安置点实际,聚焦群众所求所需,纵深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共创“四安家园”建设,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强化组织建设 维权服务促居安
以“破难行动”为抓手,创新工作方式,提升履职能力,引领妇联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共建“居安”家园。组织搬迁点妇联主席或者志愿者参与省市妇联举办的“新市民追梦桥”儿童关爱志愿者培训、“小桔灯”亲子阅读培训,提升安置点妇联履职水平。 成立“暖心大姐”服务队,对妇女儿童进行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并做好“八单一表”台账登记及电话回访,切实化解家庭邻里矛盾纠纷50起。同时联合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深入兴民社区、峨岭安置点等地,围绕《民法典》等法律知识开展讲座5场次。在“三八”维权周、法制宣传月、节假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巾帼志愿者到安置点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贵州省反家庭暴力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妇女群众法律意识,引导搬迁妇女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截至目前,开展法治宣讲宣传活动10场次。
强化关心关爱 完善服务促身安
为提升搬迁群众归属感,该县妇联整合社会资源全方位关爱困境儿童,组织爱心妈妈(爸爸)与50名困境儿童进行结对帮扶,开展亲情走访、心理疏导、作业辅导等活动。同时,开展“新年送新衣许心愿”“文明印江·情暖童心”等活动,为困境儿童送去了毛衣、新鞋等,架起了社会与搬迁儿童的沟通桥梁,提升幸福感。在全县8个安置点打造“儿童之家”,结合“四点半课堂”,给搬迁儿童提供学习环境和交友机会,解决搬迁儿童放学后无人照顾的困境。争取“花蜜行动”“助孤”“两癌”救助等项目73.6万元,救助低收入“两癌”母亲、困境未成年人94人。为提高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业余生活。聘请民间文艺队到搬迁点教搬迁群众跳广场舞,并捐赠音响等设备,组织搬迁妇女开展采茶比赛等活动。
强化家庭教育 文明创建促心安
深入开展“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幸福家”家庭家教家风宣传教育,“乡村振兴巾帼行动 美村美家美丽女主人”活动,将文明的种子深深融入每个家庭,从而提升家庭成员综合素质和文明素养,增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幸福感。并邀请市家庭教育协会老师、县心理教师先后开展家庭教育讲座18场;举办“小桔灯”亲子阅读活动8场。同时开展“喜迎建党百年·共度端午佳节”包粽子大赛、“弘扬好家风·情暖在重阳”重阳节主题活动,进一步增强社区凝聚力,形成了弘扬良好家风家教的浓厚氛围。10户搬迁家庭获得全市文明家庭称号;在兴民社区和峨岭(和达)安置点评选“三好三家”先进个人(家庭)60户。
强化技能培训 就业扶持促业安
该县妇联立足实际,积极争取扶持资金。全县8个安置点创建“妇女之家”,争取到经费23万元,女性组织培育扶持资金1万元。为了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增强劳动力生存技能,开展家政、女主播带货、养老护理、手工藤编等技能培训600人。同时联合县女企业家协会在安置点举行招聘会4场,根据搬迁群众实际情况,提供保安、家政、餐馆、鞋业工人、茶场长短工等岗位500多个。其中,印江黔灵女家政公司为贫困妇女提供就业培训,有56名搬迁妇女通过培训后顺利上岗,“巾帼就业车间”巨泰鞋厂、民兴制衣厂就近解决100多名妇女就业。利用好新一轮东西部协作机制,与东莞市积极对接,将民兴制衣厂申报“莞爱”巾帼就业车间,并为其争取订单帮扶,解决企业订单荒,让企业能够稳定发展,让更多的搬迁妇女就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