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块钱3小时无限次快餐-500块上门4个小时电话号码,可约可空降平台游客登录,约附近100米100块钱4小时

万山:创新探索“两心相融·心芯相悦”融合发展品牌
2022/06/09    来源:铜仁市精神文明办     点击:913   

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启动以来,万山区始终紧扣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需要和基层群众需求,创新探索“两心相融·心芯相悦”融合发展品牌,在阵地、人员、平台等方面优化配置、共享共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两个中心”融合发展,宣传教育线上线下同频共振。

1.png

万山区“两心”指挥中心正在处理“点单”。

场所共建,阵地融合

按照“一个中心多用、多个站点融合”要求,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场所整合建在融媒体中心,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指挥中心、活动展厅、交流驿站、仁义讲堂等,充分发挥线下阵地功能。同时,充分发挥融媒体中心媒体信息集成的资源优势,精准策划,开发符合群众需求的志愿服务项目,做到资源“共建共享、共通共融”。另一方面,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活动、志愿服务为着力点,打造“高速南站—客运南站—谢桥逸夫交警岗亭—铜仁体育馆—万山区行政中心警卫岗亭”15分钟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圈,打造“高速南站—经开区收费站—万山区九丰农业博览园—万山区高楼坪乡青年湖村黄家寨组—朱砂古镇”文明旅游志愿服务带。

2.png

万山区丹心文化交流驿站开展文化沙龙活动。

02

队伍共用,人员融合

抽调2名副科级干部统筹负责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工作,充实4名专职工作人员,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专职人员与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合署办公,两个中心共建一支队伍,既便于工作统筹,又实现业务互补,有力增强队伍力量,让新闻宣传工作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携手“联姻”。

3.jpg

万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万山区融媒体中心合署办公。

03

系统共享,平台融合

两“心”相融共用一个指挥中心,通过“中央厨房”大数据分析,不断建立和完善活动信息共享机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线上志愿服务平台与融媒体中心宣传平台融合,实现“一芯相连”。通过平台融合,将志愿服务点单系统从“线下”搬到“掌上”,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点单”“派单”志愿服务模式。聚焦群众需求,依托“万山红”APP志愿服务平台,打造“丹心奉献·仁义万山”线上志愿服务品牌,实现线上“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相互贯通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有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同时,线下构建“群众点单、社区供单、党组织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的“五单”办实事联结机制。

4.png

群众用手机在“万山红”APP进行线上“点单”

“两个中心”通过阵地、人员、平台三融合,实现了“两心相融·心芯相悦”,达到“1+1>2”的聚合效应。截至目前,万山区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292支,注册志愿者达4万余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围绕“服务老、养育小、让中青年发展好”等群众最现实关切,孵化“三个代理”“丹心奉献·仁义讲堂”“成长万山青少年社会实践体验站”等务实管用的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00余场次。同时,线上平台共“点单”307单,已办结295单,办结率为96%,线下收集并为群众解决难题1145个,为群众办实事601件。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刊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融合共建|万山“两心”相融服务“有心”》《万山:两个中心融合发展探索文明实践新路径》等新闻稿件100余篇。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