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德江县建立“四强四促”机制
利用寒暑假等时间节点
组织返乡大学生志愿者
开展以社会实践为主
政务服务和企业实践为辅的
“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
强组织,促保障
把“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要工作。
一是成立德江县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压实工作责任。
二是制定《德江县2021年寒假大学生“返乡献真情·赤子报春晖”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德江县2021年暑期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等文件,确保活动开展有条不紊。
三是组织召开县级寒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会,对实践活动进行安排部署。
开展“志愿德江·春运暖程”志愿服务活动。
强平台,促建设
把“返家乡”大学生组织培育作为推进“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载体。
一是团建引领德江县大学生联合会,持续壮大团属“返家乡”大学生公益组织——德江县大学生联合会,设立德江县大学生联合会团支部,在贵阳、西安等省内外高校聚集区域设立分会5个,在乡镇设立分会20个,吸纳1100名会员,累计服务高校学子达15000余名。
二是组织成立德江县大学生春晖服务社,围绕推进春晖行动升级版,大力实施“春晖行动·风筝计划”,成立22个大学生春晖服务队,吸引3000多名在校大学生加入,广泛开展疫情防控、环境卫生治理、协助治安巡逻等志愿服务活动。
开展疫情防控宣传活动。
三是适时引进“他家”团队,以返家乡组织和德江籍大学生为“媒”,与省内外高校团队合作,联合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2021年暑假共引进苏州大学等9支140人的高校实践团队到德江县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强服务,促落实
围绕“抓活动就是抓服务”的理念,不断提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服务水平。
一是始终把安全作为开展好“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前提,提前做好安全教育和安全措施,“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自开展以来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二是围绕“因需设岗、按岗招人、双向选择、属地管理、就近就便”的原则,积极拓展“社区青春行动”等项目,积极协调县内机关企事业单位为返乡大学生提供实习和假期实习见习岗位800多个。
返乡大学生为家乡农产品代言。
三是积极推送一批优质“返家乡”活动信息,得到人民网、中青网、贵州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为参与“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出具社会实践证明,2021年以来,累计出具社会实践证明达3000余份;对经常性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礼聘为春晖使者,共礼聘大学生春晖使者300余人;对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作出积极贡献的大学生表扬为优秀志愿者,共表扬优秀志愿者136人。
强项目,促实效
坚持把春晖行动和志愿服务作为培育重点品牌项目,逐步形成常态化、项目化、精品化的“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格局。
一是认真实施“扬帆计划”项目,协调全县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为返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期社会实践岗位,组织427名“返家乡”大学生投身实践锻炼。
开展支教助学活动。
二是广泛开展公益性志愿服务项目,组建寒暑假支教队20支319人,在楠木园社区、龙泉乡敖家河安置点等地开展支教助学活动,覆盖2200名中小学生;组织364名返乡大学生申领价值21万元的“圆满假期”爱心大礼包,覆盖800余名中小学生和孤寡老人;组织200名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垃圾清扫、河道清理、文明劝导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20余场次,组织150名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义写送春联”志愿服务9场次,免费送出春联5100余副,组织24名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安全知识宣讲10场次,覆盖青少年群众600余人。
三是积极参与急难险重任务志愿服务项目,共组织28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卡点执勤、防疫宣传、接种排查,累计服务时长达5248小时,入户排查240余户,排查车辆20000余辆,排查人员80000余人,服务656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献血4300毫升,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11人;组织5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实施“四安家园·青亲园计划”项目,覆盖搬迁群众近2万人;开展大学生“我为家乡农产品代言”活动,帮助农户销售农特产品5万元;组织50余名大学生开展“志愿德江·春运暖程”志愿服务活动,为1.5万余名返乡人员提供运送行李等服务;组织13位优秀大学生开展助力高考志愿服务活动,为520名高三学子“传经送宝”。
开展“义写送春联”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