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始终坚持“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总体目标,推深做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引导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践行新风尚、传播正能量,着力构筑群众愿意去、经常去、乐于去的“文明家园”。
守正创新,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
在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中,探索建立了县委常委会每年专题研究建设试点刚性调度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探索建立沿河新时代文明实践发展基金,以财政基金为种子,吸引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拓宽文明实践资金来源渠道,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向纵深发展。
该县在中心建设工作中持续完善中心统筹、乡镇(街道)所指导、村(社区)级站实施的工作体系,逐步深化拓展446个村(社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3个乡镇(街道)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形成“中心+所+站点(平台基地)”三级多点文明实践矩阵。
同时,聚焦新时代文明实践五项工作任务,将文明实践融入基层党建,以持续深化巩固党史学习教育为政治引领,以“善行沿河·和美土家”志愿服务品牌为载体,以党支部主题党日、党员志愿者带头“进庭院”为抓手,精准对接群众现实需求,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基层党建同频共振。将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与扶贫扶志、扶智有机结合,并围绕中央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立足县情,创新推出形式多样、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活动,持续在广大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凝心聚力,在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
标准化整合阵地资源。按照文明实践活动需要和群众需求强化县中心职能,围绕六大服务平台对功能进行整合,明确党校、党员活动室、“新市民讲习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传凝心·统战聚力”学习大讲堂、文化馆等组织的工作任务,按照文明实践“七有”标准,配套完善阵地建设。
规范化整合队伍资源。目前已建成1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23个乡镇(街道)级分队、446个村(社区)级小队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该县围绕“善行沿河·和美土家”志愿服务,持续打造提升“理论宣传我来讲”“爱心来敲门”“希望小课堂”“亲青园”等专业特色志愿服务队,全县登记在册文明实践志愿者69393人,志愿服务时长达255万小时,服务群众20余万人次。
集约化整合项目资源。充分发挥中心、所两级文明实践“项目库”整合功能,系统筛选集约同类服务项目,依托六大服务平台,把“宣传宣讲、卫生健康、科技科普、文化服务、教育服务、健身体育”等活动“组合”“打包”,推动同类项目有序下沉、服务群众。
着眼当下,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关键处下功夫
为破解农民群众教育难问题,该县通过“新市民讲习所”、院坝会“一传、一讲、一电影”“土家花灯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土家方言,用口袋书,用新媒体、抖音把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好、把惠民政策讲解好、把群众美好生活演好,真正让老百姓“愿意听、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引导群众自我教育提升。
为破解农民群众组织难问题,该县按照文明实践的落脚点“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这一主线,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国庆节等重要节点和集会、农闲等时间节点,精心组织策划开展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明实践活动。依托“善行沿河·和美土家”志愿服务项目,结合群众需要提供“菜单式”文化服务,带动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
为推进志愿服务常态长效,该县吸引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拓宽文明实践资金来源渠道,深入开展“文明实践进万家”活动,由群众“点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分级“配菜”,把文明实践各项工作设计成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王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