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镏子’又称‘打行李’‘拍闹台’,多服务于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民间活动,在我们这个地方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民间活动仪式,有‘不吹打就不出嫁’的说法……”
近日,记者走进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洪渡镇洞子溪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打镏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庆福的家中,听他讲述自己与非遗的故事。
“打镏子”传说起源于商朝末年,是沿河自治县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传统吹打艺术,如今又以洪渡镇发展最盛,“打镏子”的乐器主要有半边鼓、钹、大锣、马锣、勾锣,大小唢呐等,表演的人数一般有6到8人,根据曲牌含义需要可增减乐器数量,曲牌种类约120多种。它的历史悠久,曲牌繁多,艺术精湛,表现力丰富,演奏者讲究“心合手合口合”,是土家人民最独特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陈庆福说在洪渡镇农村不管是婚丧嫁娶,还是修房造屋都有吹唢呐表示祝贺或哀悼的习俗,自己的爷爷、父亲都是吹唢呐的民间艺人,而且在周边特别有名,每年只要进入冬季,常常忙得十天半月不得归家。
在祖辈的耳濡目染中,陈庆福对于民间乐器乐曲十分着迷,很多乐器乐曲他只要看几遍听几遍就能记住,并会演奏,村里人都说他很有天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爷爷和父亲为了丰富演奏内容,于是请人到家里教“打镏子”,并把唢呐也融入到“打镏子”中,当时还在读一年级的陈庆福观察几遍后就学会了,并且比父亲爷爷打得还要圆润动听,为此只要没有功课,陈庆福就与父亲一道参与演奏,算是正式“出道”。
“很多人都问我师傅是谁,确切地说我也不知道师傅是谁,很多乐器乐曲都是自己看几遍听几遍就学会了,并没有正式拜师学艺。”陈庆福说。
乐器的融合让洪渡“打镏子”焕发出全新活力,很快就从洞子溪村传遍洪渡全镇和周边乡镇及务川、彭水、酉阳等比邻地带,陈庆福所在的“打镏子”团队也成为有名的陈家班。
“每年都特别忙,特别是进入十冬腊月,常常是排着队请我们?!?陈庆福说, “打镏子”与花灯、阳戏等以舞台表演为表现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的实用性更加突出,是土家族婚丧嫁娶中必不可少的仪式环节,所以约请的人很多。
陈庆福说由于“打镏子”要耽搁农时,一般都有酬劳,自己自从学会这项技艺后,有人请就去“打镏子”,没人请就在家里干农活,养家基本不成问题,自己这一辈子就没有出去打过工。
由于“打镏子”能够带来一定的收益,找陈庆福教“打镏子”的人特别多,陈庆福已经教了20多批,而陈庆福的许多徒弟也在招收徒弟,陈庆福保守估计,目前在洪渡镇有500多人从事“打镏子”,“打镏子”在陈庆福的坚守与弘扬中正在发展成一项新的民间文化产业,并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 土家族‘打溜子’是土家族最古老的、最珍贵的、最朴实的艺术瑰宝,也是我们土家族最独特的艺术之花。它不仅能为社会学、民族学提供一些不可忽略的重要材料。也能为社会旋律音色的研究提供一些原生态的文化标本,所以被国家艺术团体介绍到美国、德国、俄罗斯、波兰等国家,引起强烈的反响?!背虑旄K?。(杨友 杨再成 罗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