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在第一审判庭公开开庭审理由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舒某某犯危险驾驶罪一案,并当庭宣判。标志着玉屏人民法院办理的首例网上无纸化刑事案件顺利审结。
该案从立案到结案仅用时五天,庭审仅用了20分钟,全案相关证据、起诉材料均通过网上单轨制运行,实行了全流程无纸化办案,从证据卷到诉讼卷均形成了完整的电子卷宗,纸质材料相比传统办案模式减少了90%以上。
自2021年9月底以来,无纸化立案得以正式推行。无纸化立案可采取线上、线下两种立案方式。线上为网上立案途径,无需现场排队、无需等待法院扫描案卷,真正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参与诉讼更便捷,大幅提高了立案效率。同时流程公开透明,全程留痕,在线监管,有效提升司法公信力,有效体现公平公开。
近五年来,铜仁紧紧围绕把贵州建设成为全国最平安的省份之一的总目标,以创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为契机,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政法机关满意度、执法司法公信力,降刑事发案,控现行命案的“三升一降一控”为抓手,多措并举推动平安铜仁、法治铜仁取得明显成效。
2017年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2020年被中央政法委确定为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人民群众安全感、政法机关满意度连续五年达97%,2019年、2020年连续实现“双提升”“双第一”目标,今年上半年位居全省第二、第一,分别为99.62%、98.78%。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实现市县法学会建设全覆盖。完成司法体制改革工作,遴选员额法官210名、员额检察官186名。五年来,员额法官每年人均办案125件,比改革前上升78件,员额检察官年人均办案33件,比改革前上升14件。五年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集中宣传等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300余场次,法治培训25场次,发放宣传资料7万余份;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722件、公证4550件、司法鉴定1480件,法律服务指引1000余人次、解答法律咨询11359人次。
——完善政法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铜仁市公安局关于贯彻落实〈公安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企业群众60项措施〉实施方案》,全面提升公安政务服务质量,基本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一体化;“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取得重大突破,户籍、出入境、禁毒、驾照、违章处理、法律服务等应用APP被广泛使用,手机预约业务突破40万人次,网上办理业务年均26852人次。
——完善政法队伍建设管理制度机制。建立完善政治督察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政法干警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执行政法干警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机制。推动落实中央关于加强隐蔽战线工作的特殊保障政策。五年来,全市打造法治文化广场或法治公园10个,创建国家级民主示范村(社区)10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67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49个,共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2.1万余人。
——执法司法责任不断强化,权责平衡难题基本得以破解。创新网上法官联席会议,打造网上典型性案件研讨平台。细化法官检察官、助理、书记员职责清单,研究制定法官检察官权力清单和履职指引,形成分工负责、运行有序的新型办案团队联动工作机制。市中级法院荣获2019年度全国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先进单位,《以统一执行中心为突破口,探索执行新模式》案例成功入选最高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案例选编(四)》。
——不断破解监督制约难题,执法司法公信力持续增强。五年来,全市两级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48566件,审(执)结41917件,结案率为86.31%,收结案同比分别上升22.56%、20.03%。其中,适用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审理案件390件,平均审理天数缩短为6.6天。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试点、生态检察改革中,沿河县人民检察院诉铜仁市生态环境局沿河分局怠于履职行政公益诉讼案被最高检评为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典型案例;玉屏湘盛化工有限公司污染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被最高法评选为生态环境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持续破解案多人少难题,执法司法效能全面提升。探索开展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综合试点,深化“分调裁审”机制改革,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探索构建适应互联网时代需求的在线诉讼规则。五年来,通过“互联网+手机+审判”模式,审结家事案件5340件,134起案件通过“网络审判”减少当事人诉累。
行者方致远,奋斗路正长。未来,铜仁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信心、铆足干劲,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铜仁、法治铜仁作出更大贡献,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