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工作启动以来,铜仁市石阡县紧扣“特色、田园、乡村”6个关键字,深入试点村摸底数、寻资源、采民意、集民智,试点村选择上围绕全县“两纵两横”交通布局开展探索,申创省级示范村1个、市级示范村3个、县级示范村33个,形成串点成线、以线带面格局,科学编制“一方案两规划”,以“四化四战”高质量开启特色田园乡村开新局。
实行清单化推进,挂图式作战
健全工作机制。为强化工作保障,制定出台了《关于成立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石阡县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方案》《石阡县龙塘镇神仙庙村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工作方案》等5个文件,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
罗列项目清单。结合试点村的基础设施现状和产业发展基础,整合住建、交通、水务、发改、民宗、林业等各类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从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群众素质提升工程等4个方面分类、分年度实施,省、市试点村拟实施项目65个,总投资7819.37万元。
定期调度会商。对照示范试点建设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每天、每周、每月工作任务。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拟定总清单和日程表,构建分工明细、合作紧密的工作格局。实行“一天一汇报、一周一调度、半月一小结、一月一总结”的方式调度,截至目前,县委常委会听取专题汇报5次、专题调度会8次,镇、村累计召开群众会103次。
实行责任化推进,组团式作战
明确部门责任。围绕部门职责,印发《石阡县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联席会制度》,下发《工作提示》5次。截至目前,县级召开联席会议2次,各试点村完善工作阵地建设、档案资料分类归档,进一步细化了试点村工作任务,及时解决试点村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8个。
整合项目资源。围绕现有政策、项目和资金,结合“五大振兴”类别,将乡村振兴引领示范村、重点推进村与“村社合一”示范村、东西部协作重点帮扶村等进行整合,结合“十四五”规划,集中人力物力和项目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引导社会参与。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集成项目、资金、人才、政策,结合政府、社会、企业共同推动发展。省级试点村神仙庙村成功引进贵州苔茶集团、钾天下茶产业公司到村发展,与丰源公司洽谈合作发展林下经济食用菌产业,动员140户群众参与多彩油菜种植,完成200余亩的油菜种植。
实行集成化推进,驻点式作战
组建工作专班。分别从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和乡镇选派专人到省、市试点村驻村蹲点,组建示范试点建设指挥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深入试点村调研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工作推进情况35次,根据任务清单、项目清单督促指导工作落实。
选优驻村队伍。选优配强乡村振兴工作队,省、市、县试点村累计选派57名农村经验丰富的同志到村开展工作。同时,以第十一届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把想干事、能干事、会办事、群众基础好的人选进村(社区)“两委”班子,争做群众贴心人。截至目前,试点村调整支部书记20人,留任17人,正在开展村(居)委会换届工作。
强化服务保障。试点工作启动后,从县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分别选派驻村规划师、产业指导员到村开展工作,强化驻村规划师、产业指导员与规划团队的对接协调,压实规划设计师和产业规划师职责,帮助收集整理试点的特色资源,围绕“一方案两规划”相关内容与规划团队捆绑作业,为科学编制规划打下了扎实基础。
实行规范化推进,程式化作战
紧扣建设内容。围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方式,高质量推进示范试点建设,对照标准程序、路径举措,逐条逐项推动建设,严格项目管理,确保资金公开、进度可见、群众满意。截至目前,省、市、县试点村完成氛围营造78处、完成项目建设7个、报账资金达1106万元。
用活乡村载体。依托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用活“乡贤情、兴文化、寨管家、和事佬、茶乡美、微宣讲”6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颂传“古贤”,挖掘“今贤”,培育“新贤”,成立微讲堂,培育新风尚,提升群众参与,增进社会融入,切实做到“为农民而建”“由农民来建”“供农民所享”。截至目前,各试点村开展志愿服务累计105次。
注重文化引领。各试点村充分挖掘、培育乡土特色文化,累计召开群众会45次修改完善村规民约,激励群众参与生产、热爱生活、乐观奉献,宣扬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等良好乡风民俗,吾老吾幼持续传承好乡风,实现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