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原本是萧条的。然而,大龙开发区各行政村,却依旧一派生机呈现,无论是乡村产业基地,还是农户自耕田地,都在上演农忙场景,满是希望色彩。

早些年,因发展受限,当地群众想要过上更好生活,只得选择远走他乡就业务工,土地撂荒现象严重。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开发区迎来大开发、大建设,越来越多的企业先后入驻强发展;乡村基建逐步完善,群众增收方式变得多形式、多渠道,家门口灵活就业已为常态,部分有想法的村民走上创业路,以先富带动共富。开发区九龙村屯冲组贵州大龙多益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花开正艳,雪白的山茶花将昔日荒山点缀,“这边种苗撒好了,你们过来几个人覆土。”近期,60多名产业工人,在基地里忙碌着播种新一季太子参,农耕机械声、欢笑声在山间回荡。“当前,我们种植太子参半个多月了,已完成200多亩的播种,剩余100多亩种植。”该产业基地负责人杨先潮介绍:“种植太子参,要懂得管理、土质、选好苗等,才能有好收成;经过去年的种植经验,我们对产业发展更有信心了,接下来,就是把各环节管理好,力争做好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增收。”
据了解,该产业基地共占地800多亩,其中,开拓荒山荒地、撂荒土地600多亩,土地流转200多亩,主要种植油茶,由于油茶产业见效周期长,为节约投资成本,通过以短养长的方式,以“油茶+套种”方式,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现阶段,已套种太子参300多亩,辣椒70亩,今年太子参和辣椒收成均比较理想,以订单式销售,销路不愁。“村里产业发展好,让非主要劳动力的老人、妇女家门口灵活就业增收,截至目前,已带动群众1000余人次就业?!毖钕瘸苯樯艿?。
九龙村积极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发展长效机制,从可持续发展和强内生动力方面着手,整合既有资源,采取“林下套种”的产业发展模式,让产业基地“一地多收”,带动了部分群众增收,达到了“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群众”的良好效果。毗邻的双龙村,也在产业覆盖下展现着美好新景??砝牟德放?,投用不久的肉牛养殖场,不时传出“哞哞哞”的牛叫声,主人舒米兰在忙着准备牛食。20多年来,舒米兰和丈夫张运江常年在温州一带务工,养活着一家老小,直到孩子们都长大并成家,看着家乡发展条件持续向好,夫妻两想着要回到家乡发展。
在乡村振兴建设的深入实施下,一条条宽阔的标准硬化产业路,先后建成投用,乡村产业全覆盖,群众实现家门口就近就业,同时也为自主创业的群众提供便利。望着贯穿南北的产业路,捕捉到商机的舒米兰和张运江说干就干,前后投入近20万元,修建牛舍、种植牛草、购买小牛等工作有序推进,于2020年年初,在双龙村山凹凹里正式开启肉牛养殖业。
“去年,是第一批养殖,因缺乏经验,不敢冒险就只购进10头牛,经过悉心照料,半年就挣到近4万块钱,还是很不错的。”舒米兰述说着创业故事,“今年,我们买来了6头母牛,明年就能繁殖小牛,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section>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生动诠释,“村村有产业、家家有就业”景象,已然在开发区乡村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