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冬日,铜仁"粮仓"松桃传喜报,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9.11万亩,预计全年粮食产量达20.63万吨以上。松桃群众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是食粮丰产的底盘。
那么,松桃自治县如何让粮食的底盘更加厚实?
松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粮食丰产提供保障。
目前,该县已初步建成27.21万亩"地肥沃、路相连、渠相通、涝能排、旱能灌、宜机化"的高标准农田项目覆盖区。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松桃挥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大手笔,2021年要建成10.4万亩高标准农田,筑牢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擘画顶层设计,沃野绘新景。在新一轮建设中,松桃创新推出可推广可复制的"367"机制。即:按照总体规划"三个结合"、设计阶段"六个严"、施工阶段"七个到位",成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动器。
三个结合—— 实现双保障、双提升、双丰收
冬日,粮谷归仓。走进松桃自治县盘信镇小隆村,挖掘机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棱,忙着削减田土坎厚度。
为什么要削减田土坎的厚度?小隆村、马台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负责人杨晋尤说:"项目点建设面积达2200多亩,而田土坎占总面积的13.84%,最厚的田土坎近2米。"
如此厚的田土坎,显然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水利设施。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松桃经过科学规划与设计,决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大于1米的田土坎实施适宜削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以上述项目点为例,经对田土坎厚度的适宜削减,可有效增加上百亩土地面积。
100亩的土地面积是什么概念?
松桃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算笔账,100亩地可产40吨大米,按照每人每天吃1斤米算,可供90人吃一年。
接着这位负责人又说,为了稳步推进项目建设,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松桃推出了"三个结合",实现了"双保障、双提升、双丰收"。
财政资金与金融资本相结合,资金来源与资金投入双保障。为了完成10.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任务,做到"地肥沃、涝能排、旱能灌、路相连、沟相通、宜机化",松桃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并向银行融资46500万元,建设资金61836万元,平均每亩建设资金达到近6000元,资金来源与资金投入双保障。
松桃大路镇桂芽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
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增耕地相结合,耕地质量与耕地数量双提升。为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松桃采取合理配置机耕道、生产便道,在山区以大型旋耕机、农用车能进入作业区域为宜,减少基础设施占地,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适宜的地方尽量把小田改为大田,削去中间田埂,把大于1米田坎进行削减,以此来增加耕地的有效面积。
数据显示,在2021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预计新增耕地0.7万亩,旱地改水田0.3万亩。此外,今年新增的耕地种植油菜,来年可直接压青作为绿肥,以提高耕地质量,再通过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使耕地质量提高1至2个等级,可新增产能520万公斤,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行政措施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基础设施与经济效益双丰收。通过政府主导,农业农村局负责监管、自然资源局负责新增耕地备案和储备,县级国有平台公司负责融资、资金管理、新增耕地指标转让,有效拓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融资,实现基础设施与财政收入双丰收。
六个严格—— 基础设施高标准
冬日清晨,松桃黄板镇前丰村薄雾弥漫,为山村平添了几分诗意,新建机耕道穿行于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衍生了新的供给。
漫步宽敞机耕道,村党支部书记石鹏飞说:"机耕道建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必将盘活边远土地。"
前丰村是苗族村寨,全村456亩耕地分布在群山之间,最远的100亩良田在3公里外。由于过去没有机耕道,村民农业生产全靠肩挑背驮。
靠肩挑背驮让村民吃够了苦头,青壮劳力在山村看不到希望,纷纷外出打工增收,边远耕地长满杂草、抛荒。离村子最远的那百亩良田,也租给离田较近的邻村村民耕种了。
生于斯、长于斯的石鹏飞对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醋排谆牡耐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他却无可奈何。
"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今年,松桃挥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大手笔,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前丰村农业生产效率带来了转机。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做好规划设计。松桃在对前丰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设计初期,职能部门对田间现状进行研调、并征求群众意见,做好了规划设计。
不久前,轰鸣的机械开进了前丰村,覆盖前丰村与邻村1050亩田土的机耕道开始修建、施工人员开始修整抛荒的土地,宜机化产业设施快速推进……
眼前一切让石鹏飞喜上眉梢。他说:"机耕道通了,等明年春耕,村民就能享受高标准农业建设带来的红利。"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红利落在点上。松桃创新设计理念,实行建设地点严格论证、建设规范严格要求、民意征求严格落实、设计方案严格优化、施工质量严格把关、工作进度严格督导"六个严",助推基础设施高标准,让村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享受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红利。
科学合理地设计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重点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和建后管护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有效提高耕地地力和质量。
按照"地肥沃、沟相通、路相连、地肥沃、宜机化"的要求,围绕集中连片耕地、又盘活边远耕地目标,采取旱地以大块、平整为标准,水田按4到10亩为目标,实施常规建设与试点建设相结合,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力求达到机械化。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实现播种、施肥、控水、病虫防治等农事活动的智能化。目前,通过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旋耕机、植保无人机、收割机、施肥机、割草机等新农具走进农村。
七个到位—— 促进乡村振兴
"修建沟渠一要定注意安全、保证质量、赶好进度。"日前,盘信镇小隆村,松桃农村农业局负责人查看灌溉渠建设进度时叮嘱道。
"领导您放心,虽然干的是拿工资的活路,但实际是为自家干的。"忙着硬化素土沟的村民龙福四说,修不好可要在村里丢骂名。
小隆村依山傍水,土地肥沃。但是,因受水利设施桎梏,遇到天旱或丰水期,村子有近百亩地要么缺水,要么受涝,群众颇有怨言。
水利设施是农业的根脉。高位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效率,解决群众就业,提升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松桃在施工阶段做到"七个到位",以确保项目进度、速度与质量
什么是"七个到位"?松桃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所谓"七个到位",即施工单位"五大员"、监理人员、县指挥部技术指导、乡镇管理团队、设计单位、工作督导调度、情况通报及时到位,切实做到守土有责。
不仅于此,为助推项目规范管理,有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松桃创新推出"1224"工作法,成立了"一个小组,建立两级机构,组建两级团队,划分四大片区"。
县级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由分管县长任指挥长,抽调相关部门的业务骨干为成员,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资金保障组,矛盾调处组等,项目乡镇也成立对应的指挥部,并把全县分成四个项目片区,实行组长负责制。
建设高标准农田,松桃还坚持"科技带动"。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通过科技措施的实施提高农户科学种植水平,使农户学习和掌握各项农业科技技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推广,强化与科研院校联合开展科研,着力研究和推广间作、轮作、套种、立体种养、设施种养、绿色防控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种养集约化、标准化水平,抓防灾治。
今年以来,松桃扎实开展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化肥、农药用量零增长行动,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78%,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0%,化肥、农药与上年同期比分别减量8%、5%左右。
充分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根据地形地貌,打造田间风景,规划粮油作物景点,因地制宜发展,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作物产能,充分挖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增收能力,通过"多业融合"促乡村振兴。
眼下,漫步苗乡沃土,希望的田野上焕发新的生机,"地肥沃、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新标准农田新美景激荡人心,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