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为底 山水之城舒展画卷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质量谱写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新篇章”“坚持生态立市”,如果说绿色引领了铜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基调,那么万山一定是其中最为醒目的转型代表。
2009年3月,国务院将万山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将万山的脱困与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万山转型发展作出重要批示,更加坚定了万山实施“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发展战略的信心和决心。
从人烟稀少的破败小镇到以山地工业文化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从绿色“荒地”到“蔬菜盛地”,永葆“闯”的精神、“创” 的劲头、“干”的作风,坚持生态优先的万山寻得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新路,如今不仅拥有木杉河湿地公园,更有万仁汽车等一大批新能源等产业落户于此,从全国资源枯竭城区到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蝶变,一切皆与“绿”结缘。
以绿为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正是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的根本所在。如今,“万山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而更多“春天的故事”正在铜仁一一上演。
坚持生态立市,坚持走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文旅融合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铜仁,不断致力于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启动实施“强中心城区”战略行动,推动以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为中心、南至万山谢桥、北至铜仁火车站的核心区,碧江、万山、铜仁高新区建成区为拓展区,江口、松桃、玉屏、大龙开发区为环城辐射区的“三个层级”联动发展,加快建设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
城在林中。这五年,铜仁森林覆盖率提升7.2个百分点,10个区县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98%,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达100%。荣获“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梵净山入选“中国天然氧吧”,江口县太平镇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山水绕城。这五年,凉湾新区、谢桥新区加速崛起,锦江沿江步道等一批公共空间成为市民休闲热点。全市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14万套、棚户区改造13.9万户、老旧小区改造3.5万户。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污水处理率达9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6.5平方米,市容市貌更加干净整洁,铜仁荣膺“国家卫生城市”,绿色生态名片越擦越亮。
城景相融,这五年,我市成功承办全省旅游“两会”,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乡村振兴产业带精彩亮相、持续火热,列入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体育旅游黄金线路培育名单,“一带双核”成为铜仁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新示范、新引擎,铜仁成为中国最美生态康养旅游名城,“梵天净土·桃源铜仁”颜值更靓、气质更佳!
以“人”为本 仁义之城宜居宜业
坚持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连户”“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与疫情防控的深度融合,让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基层综治中心统筹协调功能、综合网格组团服务合力和“十联户”小单元治理优势充分发挥,精准防控。
在全省率先实施“民生一卡通”工程,推出第三代社会保障卡暨居民服务一卡通,在承原有功能外,增加“非接触”读卡用卡功能等安全提升功能,提供健康、医疗、交通、文旅、智慧城市等扩展功能,标志着铜仁全面开启居民服务“一卡通”业务,城乡居民参保率达99.1%……
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新型城镇化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以为民之心,赋能创新之举,推动新型城镇化由内而外高质量发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铜仁宜居宜业的优势方才更加彰显。
以为民之心建仁义之城,这五年,全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民生投入保持年均7%的增长,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大幅改善,城镇新增就业23.21万人。贵州健康职业学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建成投用,市第三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挂牌成立,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并列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市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三甲妇幼保健院。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5%,铜仁荣获“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市”。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城乡低保、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稳步扩面提标。
全力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我市率先在全省成立重大风险防控中心,构建“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体系,运用“六防六化”工作法,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疫情防控屏障全面加固,全人群新冠疫苗接种率达86.7%。平安铜仁、法治铜仁建设成果丰硕,成功列入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荣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两年全省第一。
全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我市坚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向扩大开放要活力,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整合打造“12345”政务服务总客服,在全省率先探索政务服务“2+2+2”一窗通办新模式,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高频事项实现全省通办、跨省通办。释放减税降费等政策红利143亿元,新增市场主体20.7万户,营商环境指数连续两年全省第一,铜仁成为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
以“质”为本 活力之城逐梦前行
定位“武陵之都·仁义之城”,坚持“厚德铸铜·仁义致远”,把“建一座让人民享有美好幸福生活的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最终目标。
新故相推舒画卷,丹青妙手向翠峰,“十三五”以来,铜仁坚持“产城互动”的发展模式,坚持把产业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实体经济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开放共享着力提升,安居乐业福地日新月异。
五年来,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撤地设市十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71%,谱写了贵州“黄金十年”的铜仁精彩篇章。2021年,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0亿元,比2016年增加623亿元。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9%,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8.5%、10.1%,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33.5%、45%。
基础设施极大改善。铜仁凤凰机场完成改扩建、黔北机场开工建设,“一市两机场”格局加速形成。铜玉铁路建成通车,高铁通到“家门口”。铜怀、沿印松等7条高速公路和铜仁西互通建成通车。实现乡乡通油路、村组通硬化路,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4个、居全省第一,“黔东门户”战略地位极大提升。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铜仁凤凰机场开通临时航空口岸,乌江水运全线复航,高速出省通道增至6个。黔东无水港、大龙保税仓建成投运,铜仁海关挂牌成立。成功举办梵净山国际天然饮用水博览会、梵净山生态文明论坛、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铜仁分会、梵净山抹茶大会等系列重大开放活动,铜仁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知名度影响力持续扩大。
步入“十四五”,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强中心城区”五年行动,打造武陵山片区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实施聚才行动,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乡村振兴“五大行动”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等,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实现安居乐业福地新跨越,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一约既定,仁义之城正奋力前行。
“数”说铜仁新型城镇化
五年来,城镇化率年均提升2个百分点,中心城区首位度提升至23%;
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48.6平方公里、城市干道843.3公里;
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14万套、棚户区改造13.9万户、老旧小区改造3.5万户;
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污水处理率达9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6.5平方米;
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大幅改善,城镇新增就业23.21万人。
过去一年,我市发挥区位优势强城市,构建“两带一圈”城镇空间体系,实施城市更新和强中心城区两大行动,新增城镇人口20万人。